“那时,他没有…”
记得刘兆义教授在《小学英语》一书中讲解过有关小英语语法的教学,他说,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有语法教学,但不是单纯的强调、单一的讲练,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也就说语法涉及到的语言,我们老师要创设出实用情境,这个情景是真实有意义的,这个情景还要很合适的运用了这个语法点,一句话,让小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在运用中理解它的用法和意义。
本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一模块第二单元She didn’t have a television. 课文第一部分根据Amy和Sam欣赏蝌蚪变青蛙的图片情景,学习如何表达(那时\过去,它没有…, )Then,It didn’t have…这个过去时的否定结构,第二部分的课文是玲玲写给大明的一封信,玲玲给大明说,她昨晚看了一个关于中国的节目,一位中国老太太谈她过去生活。是过去式肯定句和否定句拓展运用。
上课之前,我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上周五在家上网搜一搜,了解哪些动物的幼年形态与成年形态不同。还举例了蝌蚪与青蛙不同外形的同一动物体。今天课堂上,果真不少孩子搜了一下,有些孩子还画了简笔画,很生动的展示毛毛虫变蝴蝶、蝌蚪变青蛙的转变过程,我一边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一边用课件展示毛毛虫变蝴蝶的例子,引导孩子观察,并将他们的发现,用自己会表达的英语说一说,

很多孩子说:
Ago,it is(was)很丑 (ugly),
Now, it is beautiful,
Ago,it climb(climbed),
Now, it fly(flies),
我说,我们只用一次个相同的单词表达它的过去和现在,
Ago,it beautiful,
Now, it is beautiful,
Ago,it fly,
Now, it fly,
对于第一个句子
Ago,it beautiful,
Now, it is beautiful,
有些学生很容易表达出来:
Ago,it was not beautiful,
可是第二个句子
Ago,it fly,
Now, it flies,
学生知道,那时,它不会飞的,可是否定的语言说不出来,我告诉他们借助一个单词,did not(不…、没….)
于是还板书上去,领读了几遍,又拿出蝌蚪变青蛙的转变过程图片,模仿说,学生似乎听懂了。
于是就紧接着听读了第二部分的课文,让孩子在课文里找一找类似的句子,Then,It didn’t have\…,虽然也很轻松地找到了,课堂也进展的顺利,
下课铃后,我脚步已迈出五(4)班的教室,满脑子还在回想:某个单词发的音不清晰,学生模仿时说不准确,创设Then,It didn’t have…这个情景时,我表达的不清晰,还是说得太多,给学生思考的太少,学生表达句子时很生硬,那一目目不解的神情,总之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的体验到语言的产出,就直接进入实用,我感觉这节课大部分时间被我浪费了。
接下来,再给别的班上课时,我没有按书本的导入进入课题,而是创设了一种新的情境:
首先,叫上一名学生Sa给大家发书,他刚好发给Sb时,没有书了,Sb无奈回去,一会Sa在讲桌上又找到一本新书,又叫Sb去领,现在Sb有书了,我引导孩子说,
Now, he has a book,
然而,刚才第一次他没有新书,该怎么说:
我把这句话板书上,Then,he have a book,
然后又创设一个情境:发钢笔。
Now, he has a pen,
Then ,he have a pen,并把它们板书出来跟读。
听到有些孩子会说出Then ,he did not have a book,可是很多孩子不会说,我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出来,今天学习第二单元She didn’t have a television.
于是播放课文的第一部分,让孩子在听、观看中找出答案。
于是很多孩子就能找到,并懵懵懂懂的说出来。
Now, he has a book\pen,
Then ,he did not have a book\pen,
此时,我拿出这个班里孩子画的简笔画,也是毛毛虫变蝴蝶、蝌蚪变青蛙的转变过程,我一边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一边用毛毛虫变蝴蝶的例子,引导孩子观察,指导他们用单词legs\wings.表达说一说。
我重新板书出:
Then, it did not have wings.
Now, it has two wings.
很多孩子说了出来,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
随后全体学生三人一组玩了一个游戏,“那时,他没有什么”。
Sa给Sb 两次文具用品,Sc观看,桌子上的文具任选一样,第一次假装给,没有给,第二次真的给了,Sc观看并说出。
Now, She\He has .
Then,She\He did not have .
巡视观察时,孩子玩得开心,说的有模有样。尽管花费的时间有点多,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过程,有输出和输入的过程,没有将知但识硬塞进去的感觉。

因为有了理解、听懂的基础,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也轻松很多。
两节课都结束了,两种不一样的情景创设,一个是将问题的答案直接抛出,另一个是让孩子自己发现、解决,稍微一点点的转变,学习起来简单容易。
有时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有时是学生的眼神,会勾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前进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