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阴
教研所得
教研日活动,陈老师说课,内容是《按比例分配》,陈老师很认真,对教材的设计,每道题目的设计意图、解题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我们根据陈老师的讲解补充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谈到自主练习中的一道题目:
学校买来75本课外书,按照人数的比分配给三个年级。三年级有46人,四年级有50人,五年级有54人。每个年级各分得多少本?
这道题目同样是属于按比例分配类型,是按人数进行分佩,有这样的两种方法:
平均分的方法:46+50+54=150(人)
75÷150=0.5(本)
三年级:46×0.5=23(本)
四年级:50×0.5=25(本)
五年级:54×0.5=27(本)
分数的方法:
三年级:75×46/46+50+54=23(本)
四年级:75×50/46+50+54=25(本)
五年级:75×54/46+50+54=27(本)
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平均数是0.5本,根据平时的教学,我们想到孩子们肯定会产生疑惑:怎么会出现半本呢?平均数只是一组数据的一个代表值,常在统计中表示统计数据的一般水平。因此会在这里出现0.5本。需要在学生提出质疑时进行合理的解释。有老师建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分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对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要尽量引导学生用分数的方法解决,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同时,也有老师提出问题,说生活中像这样分配图书时,一般都是按年级或者按班级平均分,平均一个年级或者一个班多少本,而不这样按人数分。想想也确实如此。谈到这里,张校长说了一句话:数学有时就是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但在数学学习是关键在于利用这些生活中的题目培养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张校长是教语文的,在数学备课中总能站在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以指点引领。确实如此,对于教材中的题目安排,每道题都有它的设计意图,作为老师,我们不是只让学生会解题就可以了,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在孩子学习解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让孩子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教研活动后,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正好教学《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有了前日的教学研究,对本节课的设计还算精细,学生理解掌握也较好。评课时,韩校长与周主任表扬我课堂教学扎实,尤其说到课堂追问,平时的课堂中也是这样,我喜欢对一个问题进行追问,让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于学生新学内容或者是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我往往是一问之后再次追问,再追问中补充深化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周主任说:追问是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学生会在追问中深刻理解或出新出,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作为老师,我们学会追问,有效追问,让课堂再追问中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韩校长还对一年级的教学提出了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如学生都已经认识了1——100这些数,我们还要教,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要备教材、备学生,备什么?怎么备?这确实是我们对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个学生已经认识的数字要教一节课,怎么教?我们还要交给孩子什么?我们大家都需要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岳主任在评课时说到自己所读的一些文章,谈到荷兰教育,又针对《11——20的认识》这节课说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先借助计数器感受一下数位有很多,计数单位有很多,然后再重点认识“十”,这样就不至于在教学中出现“只研究一棵树,而不见森林”的现象。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如果我们能够把数学知识串成线,团成团,让孩子整体把握,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数学,那么孩子就不仅仅是较好的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而是学会了一种学习的能力,思维或更加宽阔,方法或更加灵活,数学就成了一座孩子们乐于去探索的神秘而又神往的知识宝殿。
一次活动,一次交流,一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