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故事得到的启发
在《河南教育》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地理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请简单地描述下列各国或各城市——柬埔寨、阿拉伯、西班牙、葡萄牙、新加坡、阿富汗、好望角、罗马、名古屋、澳门。
一位学生不知是真的一点不知道,还是这些地名的排列诱发了他的幽默感,他操起笔来写道:从前有个村庄叫柬埔寨,里头住着一位老公公,大家叫他阿拉伯。他长着一副怪相,尤其是他的牙齿,左边是一颗西班牙,右边是一颗葡萄牙。一天他出去爬山,当他爬到新加坡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头上长着好望角的罗马直冲过来,他被惊吓得出了一身阿富汗,拔腿就跑进名古屋,赶紧观上澳门。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很多人听,不少人说妙不可言。可作者却这样评论:“这个想像力和创造力堪称天才的学生会有什么待遇?试卷上会不会是个零分?教师是不是要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不要想入非非?家长会不会刮孩子的耳光,怒斥其胡思乱想?会不会摸摸孩子的脑门,看看孩子是不是在说胡话,甚至担心孩子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看到这儿,我也在深深地自责,是不是也做过刽子手,狠心地“修剪”掉这超越常规的“枝桠”;而且还语重心长的娓娓而谈父母的期望,学生的前途。可是,如果我任其枝繁叶茂,他会不会在中考失败后,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平台,以致于埋没了才华。
也许,以后我会这样对这个学生说:“你是一个天才,你有超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你高超的策划水平会让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如果没有理想的成绩做基础,没有继续学习做源泉,你的才能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展示;你创作的素材也会枯竭。所以,为了不让上帝的‘恩赐’付之东流,你还得好好学习书本知识,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天地。”
差生是相对的,在差生中同样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实所证明。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阿巴丁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不少。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一个平时连两位数加减法都不会做的差生,在谈起“养鸟经”却口若悬河;一个六门功课开“红灯”的后进生,居然能心灵手巧地拆装多种规格的电视机;一个门门都不及格的差生韩寒,居然成了一针见血的大作家。
(二)
一次朋友聚会,朋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三个残疾人,一个是瘸子,一个是驼背,第三个患有摇头症。三人同时过一座独木桥,奇怪的是当三个人先后走过独木桥时,四周围观的人竟没有一个认出他们当中一位是残疾人。问:他们是怎样过的独木桥?
大家猜测了一番,没有一个猜中,结果还是朋友给出了谜底:走在最前面的是驼背,患有摇头症的居中,瘸子压后。驼背把一只手背在后面,一只手指点着桥面说:“快看,这桥上有虫子。”中间的这位眼盯着桥面不停地摇着头问:“哪里?哪里?”瘸子走在最后,每走一步都不停地说:“踩死它,踩死它。”
故事中三个人的缺点反成了优点,缺点暴露得越无疑,故事上演得就越逼真。原来,缺点只要被正确运用,也会发挥出积极作用。
我班上有位男生,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经常带动一批学生违反纪律,在自习课上与班干部顶撞。有一次我问他:“班干部维持纪律,你为何要顶撞?”他回答:“班干部态度生硬。”我又问:“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办?”他说:“如果是我,我肯定会主动提醒讲话的同学保持安静。”于是我便让他当上了班干部,结果他凭借着自己的“威信”,让班级自习课状况大有好转,特别是晚自习老师答疑时,很少有同学再乘机讲话。
由此可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像模范班主任刘纯朴那样,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把一个个"淘气包"转变过来,把全心的精力用在教育上。因此说,"歪脖子"树也可以变成“美丽地盆景”,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善待差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差生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不再拿学习成绩这唯一的杠杆去衡量、来分类;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光芒,竭尽所能让这光芒成为恒星永远绽放,而不是一闪即逝的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