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诗经》吟诵研究院阶段性汇报总结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诗经》吟诵是我们院研究的课程,现将本段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首先我们研究院的所有成员坐在一起研究了为什么要读诗经这个问题。
我们在一起谈论了三个人,并且也给学生讲了这三个人——
1、余光中,台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余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说:
在台湾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他说这都什么时代了,你还在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掌声)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
余先生这里说的是日常用语里的文化传承,其实,文化遗产对我们思想精神层面的影响及作用更不容忽视。
2、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谈到自己成为院士有哪些个人因素时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他的研究生如果不学不背《老子》《论语》,就拿不到学位,戴不成博士帽。在他看来,优秀人文文化的滋养至少是:“一、陶冶与提升了思想感情;二、活跃与完善了思维能力。”(《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可见,对《诗经》《论语》等文化遗产的学习,不仅仅是言语技能的掌握,还涉及到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的培育。
3、王安忆,著名作家。她认为“《诗经》琅琅上口,适合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会像被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说得多好啊!作为小学生,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我们得到的,就不仅是对言语的敏感,更有思维的扩张、文化的厚积,以及渐入上古初民生活,重睹旧时家园,感受千年离合聚散、悲欢沉浮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二、保证篇目和时间
篇目:每周一篇,本学期背诵十八篇。
时间:每周的周二和周三早读吟诵诗经
三、怎样吟诵
老师先学,然后再口授教学;如果老师学不会就让学生跟着班级里的电脑跟读。
四、吟诵不仅仅是吟吟唱唱
1、品赏诗的音韵美。
吟诵教学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教学时,我们是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2、探索诗的意境美。
只有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3、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经》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4、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五、研讨吟诵的最佳课堂模式
吟诵,是传统最古老的的最有中国特色的读书方式,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侵蚀,离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却渐行渐远。所以对学生、甚至很多成年人来说,都比较陌生。对这种既陌生又古老的读书方式我们努力寻求学生最易接受的教学模式。
字正腔圆读准音、对照译文读懂意、打着节拍读通顺、一唱一和读出味、且吟且诵读熟练、熟读多吟巧积累
六、存在的问题
1、由于老师们对吟诵才刚刚接触,缺乏吟诵的自信,所以让每个老师能张开嘴大大方方地在各种场合吟诵是努力的方向。
2、好多资料介绍说吟诵开发智力,吟诵到底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什么关系,怎么吟诵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我们研究努力的方向。
总之,吟诵教学是一门新课程,需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