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深有感触。故事是这样的: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存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有时候真的是柔和的声音比严历的声音起的效果大。
老师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学生的心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幼小的心灵更需要轻声细语来呵护。在他们犯错误时,如果我们轻声地告诉他们这样做是错的,应该怎么做,我想他们都会很开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如果我们厉声地批评,久而久之,他们会惶恐不安,失去了自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
老师的目光柔和了,就更容易拉近和学生距离,学生会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老师的脸庞柔和了,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心心相通的温暖。
是的,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常常让愤怒声音冲向他们的耳朵,以生气的表情面对他们,可是这样做有没能好的效果呢?一些学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产生了负作用。所以,让我们多些冷静,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用柔和的力量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在爱护中懂得对与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这样所产生的效果不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来吧,老师们,让我们少一份暴风骤雨的指责苛求,多一份春风化雨的循循善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