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走进校门,正好踏着班得瑞干净透亮的《早晨的空气》。
这是学校每天早晨7:30的音乐,美好的清晨,有音乐相伴,真好。
从开着的教室后门,看到很多学生已经个个端坐,听到他们在投入地背《平平搭积木》——“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杨佳豪,不言不语的一个男孩子,很负责任地在教室里来回地走,没坐端正的,没认真读的,他都轻言轻语地提醒他们。书声琅琅,看着一个个有表情地朗读着的小脸,从心底里喜欢他们。
走进教室,在黑板上抄儿歌《分果果》。
分果果
分果果,吃果果。
大的给奶奶,
小的留给我。
排排坐,吃果果。
你一个,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太阳透过玻璃窗,暖暖地。一张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微笑,都写满了快乐。这是我们晨诵的时间。有音乐做伴,有阳光做邻,有儿歌和我们一起舞蹈,跳起欢快的舞步,唱着美妙的篇章。
“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我轻声地问候。
“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孩子们默然微笑,齐声回答。
“真是有爱心的孩子。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果果吧!”
“分果果,吃果果。大的给奶奶,小的留给我。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欢快的童声响彻教室,开心地拍着手,做着表演。双手一圈,大的给奶奶。小手一握,小的留给我。头儿一歪,双臂抱抱,嘘的一声,妹妹睡了——留一个。男生扮奶奶——“大的给奶奶,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女生做妹妹——“妹妹睡了留一个,真是我的好哥哥。”一遍遍,重复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一个被儿歌洗刷地闪亮的心灵。
“喜欢吗?”
“喜欢。”
“谁来说一说?”
“这个孩子真懂礼貌。”
“这个孩子很有爱心。”
“这个孩子很孝敬奶奶,还很爱护妹妹。”
“我也要向他学习。”……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老师,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孔融让梨》。”我的眼神落在了第二排的位置,那个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赵昕迪,手托下巴,若有所思,眼睛发亮。“孔融四岁的时候,朋友给孔融家送来一筐梨,兄弟们都抢先挑选大个的吃,孔融却在最后挑了一个小梨。人们觉得奇怪,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孔融说:“哥哥年龄大,应该吃大梨,我年龄小,当然应该吃小梨。”她的讲述一字一言,掷地有声。
良久,掌声响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有几个孩子轻轻地背出了《三字经》里的句子。他们是张恒铭,杨捷,杨家栋,赵昕迪。轻轻念起这些句子,一遍又一遍。“孝于亲,所当执。弟于长,宜先知。”不需要解释句子的含义,不需要多余的语言,它们,在这个阳光和煦的清晨,就这么悄悄地,牢牢地,住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里。
接下来的儿歌配画,课堂一片静谧,只听得到舒缓地钢琴曲在空中回旋,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虔诚与凝重,他们的笔下正流淌着爱的曲线,渲染着爱的色彩。苹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苹果,大的,小的,让人垂涎。手里的盘子,盛着又大又红的苹果,送到奶奶的面前。一间可爱的小房子,烟囱里还正冒着缕缕炊烟。妹妹躺在床上正睡得香,旁边的桌子上,那个苹果红的如此漂亮……
午读。绘本《爱心树》呈现在学生面前。绿色的封面,苹果正从树上落下来,树下的小孩子,正伸出双手去接落下的苹果。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男孩每天都会跑到树下,采集树叶……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孤寂。孩子摘下树上的苹果,大树很快乐。” 教室静谧的只可以听得到彼此的呼吸。“孩子砍下了所有的树枝,大树很快乐。孩子砍断了树干,大树很快乐。”我已经记不得自己是第几次读这个故事了,每次读着它,总有种心被逐渐掏空的感觉,我的声音颤抖起来,变得沙哑,抑制不住地哽咽。
“我没有苹果了。我没有枝条了。我没有树干了。真是抱歉,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空气沉重起来,有孩子开始抽泣,逐渐蔓延,沉重的呼吸,几个孩子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马晓彤,为什么哭?”我深吸了一口气,轻声地问。
“我心里很难过,刚开始的大树有茂密的枝叶,结满了苹果,可后来,苹果没有了,枝条没有了,树干也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树墩,我看着心里很难过。”她的眼泪又落下来了。
“我觉得大树很好。我要向大树学习,做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李毅林,俨然一个坚强的男子汉。
“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就像这个男孩,大树就像我的妈妈,妈妈很爱我,我要什么都给我。我要好好学习,做个懂事的孩子,报答我的妈妈。”赵昕迪激动地说。
“听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张恒铭站了起来,声音发颤。
“感动。”我的心不由颤动了一下。
多好的一个词。一首儿歌。一幅图画。一个故事。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走入每个孩子的心灵,融化着每个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