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儿子放学,还未走出教室他就兴奋地抱住我说:“妈妈,孔老师和王老师都表扬了我们的作业,我好高兴呀!小朋友也说我们的作业写得好,我们都很棒,对不对?”
“对呀!我们都很棒!”我亲了亲儿子。
说到这份作业,不仅让我感受了花开的过程,聆听了“花开”的声音,还让我悟到了别样的思考……
事情是这样的:
上周五收到儿子老师发来的一条信息:请给幼儿准备一张自然界变化的图片,周一带班。
看过信息后,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开面前电脑中的百度搜索,一键按下,各种各样的自然界变化图片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大概浏览后,筛选了一组适合孩子认知的图片——种子发芽,然后将图片加以整理保存,下一步就是打印了。就这样,几分钟的时间,这份“给家长的作业”完成了。正在为自己快速、有效完成作业而赞赞自喜时,突然有种莫名的感觉:在这份作业里好像缺少了什么?
缺少什么?确切的说,应该是有点遗憾吧,这组图片虽然能很好的展现出自然界的变化,但毕竟是静止的,如果是动态展示就好了。到家给孩子找一段“种子发芽”视频,或根据图片给孩子讲一讲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我为自己的解释和想法又加了一个“赞”。
回到家去阳台收衣服,在我身旁的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们该给太阳花浇浇水了。”
“好,我们去准备水。”这是儿子去姥姥家时,不知和小表姐在哪弄的,儿子把它当宝贝,用装有泥土的一次性杯子带来,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只是弱弱小小的两株,怕儿子把车能脏,不想让他带,为此还惹他不高兴。为了不让儿子伤心,到家我将这两株不起眼的太阳花移植到花盆里。这种花的生命力极强,只有在儿子提醒的情况下,我才会想起给它浇浇水。而今,却生长的如此茂盛。
打来水,儿子小心翼翼的将水倒入花盆,然后对我说:“妈妈,它们喝饱了吗?”
“喝饱了,你看,它们正感谢你呢。”我指着一朵随风摆动、快要凋谢了的花朵对儿子说。
“呵呵,不用谢!”可爱的儿子很是配合我。
“妈妈,明天还会开花吗?”儿子问我。
“会呀,你看,这几株饱满、泛红的花骨朵,明天就会开出花来。”我边指边说。
“为什么呀?”儿子继续问。
“因为它们成熟了,开了花,要结种子呀。”我不知道怎么跟儿子解释。但我突然间有个想法:要和儿子一起体验花开的过程,真正让孩子感受自然界的变化。
我再次让儿子观察待放的花骨朵,引导他说一说和其他的花骨朵有什么不同。我告诉儿子,这几个花骨朵明天会开放漂亮的花朵。
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去阳台,发现花骨朵已破壳,我忙叫醒儿子,决不能让儿子错过这绝佳好时机。
“呀,花什么时候偷偷地从壳里钻出来了!”儿子的比喻好恰当啊,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妈妈,我们帮帮它们吧,把花瓣掰开。”儿子若有所思的说。
“不行的,这样花朵很痛,也会受伤。它们必须自己努力开放,这样开出的花才漂亮。还记得拔苗助长的故事吗?任何事物都有生长规律,我们不能人为的破坏。”这样的解释,不知儿子能不能听懂。
“花瓣什么时候出来呢?”儿子问。
“我们过10分钟再来观察。一定有变化。”我说。
也许是阴天的原因,10分钟的时间,花的变化几乎看不出来,我们决定每隔半小时左右观察一次。
40分钟后(早上7点整)
“呀,妈妈,你看,小花咧嘴笑了!”儿子高兴地说。
“真是!好漂亮呀!”儿子的形容这么精彩,大概是我们经常读书的缘故吧。
“对呀,你看,有红色、有紫色,真漂亮!”儿子陶醉其中。
7点40分
“哇塞!花开了!”儿子更惊讶了!
“我来数一数有几朵花。一、二、三……十一。”儿子一边指一边数。
“妈妈,有十一朵花。”儿子不仅看到了花的变化,还数了数花的朵数。
“儿子,你数一数,这朵花有几个花瓣?”我引导儿子观察。
“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五个花瓣。”儿子数的很认真。
“这朵花呢?”我指着另一朵花问儿子。
“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也是五个花瓣。”儿子告诉我。
“我们再看这一朵。”我又指了一朵。
“一、二、三、四、五。怎么还是五个花瓣。”儿子挺奇怪。
“因为它们是同一种花,自然开的花瓣是一样多呀。”
9点钟
“儿子,你看,这是花蕊、花粉,下面还有花籽。”
“妈妈,你看它们的颜色和花瓣的颜色不一样。”
“是吗?儿子观察的真仔细。”
“儿子,你看,这些饱满的花骨朵,明天也会开出漂亮的花。”
“妈妈,我知道了,和今天这些花一样,慢慢的就开了。”
“对呀,就像你,慢慢的就长这么大了。”
和儿子的交流总是那么惬意
……
于是,就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图片,改成了我们亲自观察的“花开”过程。
通过和儿子一起观察花开的过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亲自经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家长要用心和孩子一起体验生活的美好、自然界的美妙。那么,我们和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花开带来喜悦、感受,还有成长的音符以及在一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