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唠叨”的家长
唠叨,是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的方法。爱唠叨,是很多孩子对自己父母的评价。对孩子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总是不断地嘱咐孩子、提醒孩子,过分的唠叨非但不会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教育方针走,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伤孩子的自尊。有些父母习惯于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他们以为对孩子说得越多,自己尽到的责任越大。殊不知,孩子天天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自信心是很容易受到打击的,经常被大人唠叨不休地数落,孩子会感到很难堪,会觉得自己许多事情都没有能力做好。
第二是引发亲子矛盾。唠叨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是对孩子精神上的疲劳轰炸,对孩子进行没完没了的重复性的批评只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只会挑起孩子的敌意,只会使气氛紧张起来,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三将使孩子产生逆反。上了学的孩子已经萌发了摆脱成人束缚的意识,最讨厌的就是父母的唠叨,这时如果家长还是天天老一套的说教,孩子便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四是使教育效果低下。对孩子进行重复的唠叨说教,孩子在身体里便会自然地对这些刺激产生免疫力,从而使它们对自己只有很小的影响甚至没有影响。在家长不停的唠叨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心理惰性和行为惰性,于是形成了一种教育效果低下的恶性循环。
习惯了唠叨的家长朋友,怎么才能变得不唠叨呢?下面的这些方法应该可以帮助家长们避免对孩子的无谓唠叨:
1、抓大放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过去的,有些事情也许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家长应当学会能够放下来,把最主要的经历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应当学会照顾孩子的一些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未来志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这样一来,不但家长自己轻松了许多,孩子也会自然与你更亲近,也会自然更听你的话。
2、学会等待。
做家长的必须学会等待,要克制自己的急燥情绪,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转变,要允许孩子有所反复。孩子不是一天就可以长大的,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管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文化知识的积累,都需要时间的历练,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因为有家长的唠叨就可以缩短的。
3、只说一遍。
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应当选择好恰当的时机,然后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严肃认真地与孩子谈,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的话只说一遍”,在对孩子说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点,挑选有分量的话讲一遍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即使是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也不要喋喋不休地数落和教训孩子,凡事点到为止,说多了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4、就事论事。
是孩子都会犯错误,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的一个不正确的方法就是喜欢翻孩子的旧帐,大有把孩子的种种“恶性”全部数落一遍的气势,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来气就会说的越多,说的越多也就越唠叨。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应当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犯的错,说的多了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太烦人、太唠叨。
家长朋友们,特别是“爱唠叨”的妈妈们,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尊,我们的孩子更需要欣赏,先改变自己,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充满优点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