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写了一篇不成文的《2016,我要做好的八件事》,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今天下了点雨,晚间不见星月,院内却如同白昼,越往天穹深处,越是清澄明亮,何也?应该是天空的更深处早已堆满了层叠的雪的浪花,快下雪了吧,我想。
书房内,儿子在复习九年级的功课,女儿在写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我接过女儿手中的毛笔,临写了鲜于璜碑隶书若干,然后把笔又交到八岁的女儿手中,自己翻开了读过多遍的《西游记》。对于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在年少时就开始翻阅,记得那时看书主要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作者前一章节所留下的悬念不得不诱惑着我翻开下一个章节继续读下去。如今再读经典,就不再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粗看和博览了;也不是为了书我交融、书我两忘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的生活体验。而是到达了王国维所言的读书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就是返璞归真,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感觉吧。
这怎么说呢?往昔读书犹如游览名山大川,总是到达一个景点,匆忙奔赴下一个景点,腿脚不得停歇,心情也不得停歇。而今呢?我会边走边赏,一步一赏,抬头遥望天空的一片云、一只鸟,身旁的一棵古藤、一朵小花,脚下的光滑而古老的石板,所有这些-----身边的一切,包括游动中的人群,都成了我欣赏的对象。读书亦如是呀,书中本不缺少美,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寻美的心灵,那些古典经典著作中的一字一词、一言一语有时就想眼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又像一山一水、一佛一菩提呀!
我们看《西游记》,只是第一回就有太多值得珍藏、值得回味的精彩瞬间、神奇片段。西游记开篇便有诗言:“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从此言可见作者大慈大悲菩萨之心,此句奠定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基调,无论后来的评者如何评论西游的主题,但是“仁”和“善”所存在的意义是不容可否的。
原来读西游记是最不喜欢读书中的诗词歌赋的,而今看来却是书中的精华。写花果山作者言:“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写灵台方寸山:“千峰排戟,万仞开屏”,同样是山,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洞自然也是各有不同,写水帘洞:“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写斜月三星洞:“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写人各具情态,写景独具风格,写物千姿百态。尤为有意思的是文中描写众猴采仙果一段,我数了数水果种类有28种之多,金丸珠弹般的腊樱桃,色美甘甜;红绽黄肥样的熟梅子,味美香酸;鲜龙眼,肉甜皮薄;大荔枝,核小囊红。如此繁多果味,作者竟然能够描绘使用不同的词汇描绘出如此细微的变化来。让我等不得不为作者的博学感到钦佩,不得不为作者的文采而倍感惊奇,不得不为作者的心智细微而感慨万分,不得不为作者写作的敬业精神而倍感惭愧。
细致品来,经典之美可谓美不胜收,美到极致,此为之大美。
略叙数语,已至夜间11点钟,匆忙成文,期间因系统错误,所写不少文字丢失难寻,虽如此坚持写成短文,似感文不符题,又觉形散而神未散。来日读西游的时日颇多,届时免不了再续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