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一起预习《小马过河》
下午四点,收到老师的短信作业:按课堂要求预习《小马过河》,作业希望家长一定要重视,必须签字到书。晚上灯下照例检查作业后,开始新课的预习。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学习桌上,我则搬来了小板凳,我们一起开始。
按照平时老师安排的要求
第一项是:课文读三遍。平时,都是我让她自己读,今天,她想让妈妈也和她读一遍,呵呵,现在课文内容也丰富起来,可能自己一个人读有些枯燥无味吧,好吧,就陪孩子读起吧。
于是前两遍听着她模仿着老牛瓮声瓮气地声音和小松鼠活泼可爱的声音还有小马蹦蹦跳跳的样子。呵呵,小孩子,模仿能力倒是像模似样,让我兴致勃勃地听下去。
我开始读第三遍,于是就俨然成了小老师给我上课了。
妈妈读第一段: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孩子比了个“停”的手势:“这一段介绍了什么呢? 我们前天预习课文时记得我给你讲了什么吗?一般课文的第一句话会交待故事中人物,这里就是讲的老马和小马。
“诺,”我点头应允道。
妈妈读第二段: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女儿指着“活蹦乱跳”这个词问我:妈妈,小马答应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从这个成语难道你没有看出小马非常愿意帮助妈妈做事吗?
“噢,看出来了,所以我在读的时候已经加重语气了啊!
妈妈读第三段: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女儿一本正经地说道:喊牛伯伯,说明小马有礼貌,我们都要做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
妈妈:对啊,我们平时遇见亲戚啊朋友啊熟人都要打招呼问声好才对。“
妈妈读第四段: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妈妈吧!”
“唉,她也学着小马的口气,“小松鼠的话小马也相信了。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适时接上一句:“这就说明小马平时不善于动脑筋,你刚才读的时候要再犹豫下,不能读的那么快了。”
妈妈读第五段: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他:“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马没有直接回答妈妈的话,说明她有些不好意思了。”有点像老师的说话口气了。
我笑了笑,“这段话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了,写了妈妈告诉小马不要光听别人说的,自己要动脑子。”
妈妈读最后一段: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我提问了:“为什么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呢?
女儿边说边绘声绘色地模仿着小马下河的样子:“因为小马比老牛矮,它又比小松鼠高。“
“嗯,不错,小马的经验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不要只听信他人的话。”
接着,我开始检查孩子的第二项作业,标自然段圈字划词,第三项写部首,第四项通过查字典组词二字二词,能够按照要求一项一项做完,做得都还比较认真。我忽然想起前两天预习课文生字有“狐狸”二字,生字都是二声,便随口问道:“小老师,如果这两个字组在一起该怎样读呢?”孩子想了想:“这很容易,单独念时都是读二声,合在一起就是狐二声狸轻声了,不能读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