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宅男”别困惑
孩子是由婆婆带大的,婆婆为人热情,说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可不知怎的老公却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我的直言快语基因在儿子身上发生了变异,老公的沉稳、内向却让儿子全部继承了下来。我们夫妻是三十岁得子,比较娇宠孩子,加上孩子从小玩伴少(我们同龄人的孩子都长孩子三、四岁;孩子同龄人的父母又小我们夫妻很多,孩子幼儿时期接触的人就比同龄人少很多),孩子的性格自然而然就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内向了。为此,我曾尝试着改变儿子,努力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从点点滴滴中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年幼时,这招还算灵,每到外出就餐,儿子会捏着钱、跷着脚,跑到柜台前结账;外出购物时,我看准儿子的最爱,让儿子上前询问价格、结账;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逛商场、去公园,到人员流动大的地方参加活动……在一次次活动中,儿子忘记了害羞、抛却了腼腆,每每与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为此我很是兴奋了一阵子。
孩子入托了,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他害怕去托儿所,有时甚至拒绝晚上下楼玩耍,我从其他小朋友口中得知,他们的老师很“恐怖”,班里有两个孩子很“凶恶”,我为小小年纪的孩子选择逃避来解决问题感到心痛。突然有一天,孩子主动提出要到陈奕涛家玩,为此我感到欣慰。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家伙在班里专爱打抱不平,每当看到那两个孩子欺负小同学就会上前抱住狠狠地将其摔在地上,为此他很得小朋友的喜爱,儿子也把陈奕涛当成了“护身符”,他们的友谊一直维持到上小学,为此我感到欣慰。
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家就开始了“餐桌文化”,每天静听儿子在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每天分享儿子同学的逸闻趣事,那段时间是我们家最最幸福的时光。后来我慢慢发现,从孩子口中听到的仅仅局限于几个同学,我用心观察后发现这几个同学竟是孩子周围的玩伴,再问其他的孩子,他却一无所知,此时的我发现儿子的社交圈子仅仅局限于他座位的周围,无论老师如何调整座位,他总是局限于此,而对以往的好朋友好像消失匿迹了一般,为此我感到恐慌。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愿意交谈,在家里他与姥姥、姥爷、小姨、小舅、爸爸、妈妈有侃不完的大山,为此我常常说儿子是“话唠”。孩子升入四年级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子变得更愿意与爸爸交流了,有时还说老妈落伍了、有代沟了,还不时拿“中国人都知道”的话来搪塞我。我感到因为兴趣的不同和知识的悬殊,我与儿子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这种紧迫感让我拿起了书本,又跟着儿子学起来。我发现此时的儿子突然间长大了,喜欢用行动代替语言,每个周末他会与我一起到姥姥家坐坐;我生病时他会催促我看病、吃药;爸爸上夜班的晚上,他会主动检查房门和电、气;面对弟弟妹妹饭桌上的争抢他会谦让;他还会主动拿起弟妹的作业翻阅、检查,为此我感到骄傲。
孩子升入初中后,我常常提醒孩子邀请同学来家做客,孩子常以“家里有什么好玩的,太拘束”为由拒绝我;我偶尔带孩子参加同事的宴请,孩子常以“你们去吧,我想清静”为由而留在家中……孩子喜欢旅游,可最近我的几次旅行计划都因孩子的辅导班而中途流产,我知道儿子一旦做出选择,便会付出多于别人的时间而努力。
“妈妈,你不要总逼我与人交往,找同学聊天,我心里有数。”面对儿子的抗议,我只好选择放弃。“一旦你降低了目标,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优秀”——这是我对儿子的总结,因为我发现儿子与大东、飞翔之间的交流是那样的亲切和随和;因为我发现儿子在东营与四个从未谋面的大哥哥、大姐姐相处的是那样的亲密和融洽;因为我发现儿子在放学的路上与同学相处的是那样的铁……
我终于读懂了儿子的内心,他喜欢在周末与家人聚聚;他喜欢在假日一个人静静地阅读;他喜欢在家陪老爸锻炼;他喜欢在家腻歪着老妈撒娇;他喜欢享受一个人的精彩——虽然常常一个人,他却感到生活每天充满阳光!
作为老妈,家有“宅男”又何必困惑呢?分享他的精彩要比强迫他做什么更有效,您说呢?(*^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