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勇气
——读铁皮鼓《冬去春又来》琐记(二)
我一直不喜欢看案例性的书籍,甚至诸如兵法的文字,总以为此类的书,会让人的脑子变懒,会让人看简单了教育,也让人更加不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孩子。而读这本书,给我不同的感觉。一切,只因为真实。
可是,在今天,要面对真实,或把真实公诸于众,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正如铁皮鼓说的那样,这本书是他在私立学校一学期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在记录这些日常教育场景的时候,并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要出版它。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本班主任手记,很少可以读到一些充满温情的师生故事,大多是问题,并且很多问题都是触目惊心。他说:“对于教育,我更倾向于思考负面的东西,更倾向于看到问题而不是成绩。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灵,是我的一贯立场。我既然选择了真实面对,同时也选择了为之付出代价。”
铁皮鼓认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民主,是建立规则,而不是简单地强调走进心灵。因此,他的治班理念便是建立规则。然而,班级初始,却很糟,班规难以执行,甚至班干部也不能够以身作则,没有集体荣誉感,看的课外书也娱乐性质的没品位的书籍。他和班干部谈话,班干部竟直言,说之所以班规无用,是因为班干部,包括班主任没有威信。教育的无力感,我们都会遇到,只是我们没有勇气,面对真实,记录真实。有了问题,只想到要去逃避,或者不处理的方式,美其名曰“冷处理”,最终问题依然是问题,表面的完美并不等于没有问题。真实的生活是混沌的,充满了矛盾。当我们可以面对真实的时候,才是能够真正地进行思考与反思的时候。
当时,铁皮鼓和李镇西在同一所学校,并且都担任高一,李老师三班,他四班。他也经常为李老师整理课堂实录,以及做录像课等,在李老师外出的时候,也是他为李老师的学生代课。他几乎目睹了李老师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育的全过程。李老师的学生是优秀的,班级气氛也很好。有意无意,他总会拿三班与自己的学生作比较,自己班的学生半期考试惨败,却还经常翻阅言情小说,漫画等一些没品位的书,而三班学生看的却是《冰心作品选》。于是,在学生面前,便一次又一次拿三班来做比较,人家哪里好,自己哪里差,苦口婆心。还有很多地方,都让自己感到很糟糕,他很痛苦,甚至有想要辞职的念头。读着这些文字,或许给我们的感觉有些消极,但很真实。就像我说自己不喜欢读一些案例性书籍,读那些书,书中的条条框框,似乎每条都很经典,都很实用,可是拿过来,在自己的班级上,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看不到一点成效,并且还丢失了自己。因为有思想,因为想要做自己,所以才有痛苦,这便是真实。警惕复制别人的优秀,警惕全盘接受别人而丢失了自己。教育是极其个性化的活动,脱离了具体的教育情境,任何复制都是可笑的。做自己,即使自己还比较稚拙,但终究是独立的个体。
这本书中,附着铁皮鼓每个月的日历记事薄,诸如,2004年11月,1日,月初,情绪低落,2日,期中考试,报刊征订,陈思泉与罗修文因值日问题起冲突……一个月30天,几乎没一天空白。班主任事情的琐碎与杂乱尽显其中。在最初的日记中,读到的是他的痛苦,挣扎,但却对教育的固执,自己认为正确的,便要无条件的坚持下去。他每天找班上的学生聊天,听到学生内心的真实的声音。因为自己的真实,学生也回报于自己真实。通过书信,随笔,日记的交流,他们逐渐以真实的面貌走近彼此。
琐碎会使得我们的心变得盲目与木然。若我们以研究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看待每天发生的问题,我们便会发现,只有真实,我们才会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才可以逐步解决问题。(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