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客气”
侯长缨
我昨日看了一篇文章,“客气”这个词就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吐不快。
文章说是有个a老师不太会跟人客气。A说要请b吃饭,b客气一下说,别请了,a就不请了。A又说要给b买纪念品,b又客气一下说,别买了,a就不买了。看到这里,我内心大呼,哇!终于找到跟我一样的人啦!我喜欢!生活中,我基本就属于A老师这样的人,不太会跟人客气。但偶尔也会随大流跟人客气几次,但总觉非常非常别扭,感觉不是我自己。
早上起来查汉典网,“客气”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1)讲场面话,不吐真言。(2)彬彬有礼。(3)作礼节上的表示;谦让。
看来,在生活中,最让我反感的就是第一种“客气”了。因为这一种客气常常让我感到这是一种作假文化,是一种让人失去本真的文化。
小时候一到过节,便有老乡拎着礼品到我家里串门,这大概是一种熟人相互联系,相互走动的方式吧。要走时,总看到家里大人会和客人为留下不留下礼品拉拉扯扯一番,有时候会“斗争”好几分钟。那时候,我心里就很反感。因为这样的“客气”耽误了太多的时间,有这些谦让的时间,干点啥不好呢。
长大后,性格使然,与人交往时,我不愿跟人客气来客气去,喜欢单刀直入式说话。如果有人跟我客气说,到我家吃饭吧。假如我当时正饥肠辘辘,也正不想做饭的话,就会说,好啊!好啊!当然,如果当时我不想去,也会马上拒绝。我只想表达我真实的想法。于是,家里人便常常对我说:“你怎么不跟人客气客气啊?让你去你就去啊!”“你怎么什么都当真啊!人家那样说并不代表人家那样想啊。”可是,我为什么不能把别人的话当真呢?对我来说,相信别人所说,对别人是一种尊重。如果他所说不能代表他心里所想的话,那说话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跟他真“客气”了,不就是承认他是一个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的人了吗?所以,在我看来,你说要请我吃饭,我就信了,也就吃了。因为这关乎你的人格。呵呵,这样看来,吃了你的饭,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而当我家来了客人,我很想留她吃饭,她却要客气一番,说是不吃了,不吃了,家里还有事。我就会信以为真地说:“那好吧。”家里人又会说我:“你呀你呀,怎么不多跟人家客气一下呢?这显得咱多不热情啊!”可是,如果人家真有事,咱非要留人家吃饭的话,不是强人所难么?
有一次,在一起买菜的朋友说自己的腰不舒服,让我自己去买菜。我立刻发短信给她,说我可以做好午饭给她送去或她到我家吃。结果她回复说,不用了,家里有菜。我说,那你好好休息吧。晚上才知,她的腰病很严重,已经都卧床不起了。幸好她老公晚上回来照顾他了。我心里有点内疚,就想起了女儿告诉我,要跟阿姨客气客气,她就会同意的。第二次,当这个朋友要去看病,孩子没地方吃饭时,我就发短信说让她孩子到我家吃饭吧。结果,第一次她回不用了,到时候再联系。我突然想到,这朋友看完病也要吃饭哦,那就再邀请一下吧,又发,来吧,我买了一大堆好吃的,明天你家三口的饭我全包了。她回,那好吧,辛苦你了。呵呵,原来,这位朋友真是需要帮助啊。但后来,我跟她一起聊的时候,还是请求她不要跟我客气才好,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给我说,这样就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虽然她觉得会麻烦我,但我觉得是还没有得到朋友的信任。在我看来,真朋友在关键时刻是应该被麻烦的。
我曾遭遇过几次很尴尬的客气。
刚工作那会儿,我和几个年轻人吃过晚饭后到一老教师家里做客。老教师真是热情啊!一到家就给我们每个人削了一个大苹果。大家边吃边聊,好不开心。因为刚吃过晚饭,再加上又吃了一个苹果,我觉得自己实在是撑的不得了。不料想,好不容易吃完一个苹果,老教师又递上来一个削好的大苹果,非要让我吃下不可。虽然我解释自己已经很饱了,吃不下了,但老教师很执着,一个劲儿地劝我不要客气,(她哪里知道,我根本不会跟人客气啊)必须得吃下去才行。真是盛情难却啊!我只好拿着那苹果,一点一点磨磨唧唧地啃着。稍一停留,老教师就会催促“吃啊,吃啊!”后来,大家再聊什么我也没心听了,一们心思就在琢磨,怎么样才能不让第二个苹果把自己撑死。后来,实在吃不下去了,就借故回宿舍了。为什么我那时吃苹果不但没有给我带来甜蜜,却让我感觉到像是被人拿着鞭子抽打一样难受呢?现在想来,那是因为我当时失去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自由。也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呵呵,那位老教师听了,可就大喊冤枉了。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还有一次,我跟两个家长和几个学生一起去看卧病在家的数学老师,去的时候,我坐的是a家长的车,他的车停在离数学老师家很远的地方。回来的时候,b家长的车就停在楼下不远处。B家长对我说:“侯老师,要不你到我的车上坐吧。”我想,坐谁的车都行啊。况且,说话间,a家长已经带着几个孩子走在我前面有段距离了。我说,好吧。然后立马就给a家长打了个电话,说自己坐b家长的车回去,让他们先走,不用等我。打完电话,我正要跟着b家长往他的车的方向走,却见b家长迟迟不动,面露难色。我奇怪的问:“怎么啦?”他半天才支支吾吾,红着脸说:“你……你……还是坐a的车吧。我车里可能坐不下。里面还有一个熟人刚才没下车。不好意思啊,刚才我就是想跟你客气一下,没想到你……”“哈哈哈哈……我就是这样的人啊,你还是不了解我哦,以后还是别跟我客气了。”因为跟b家长也熟了,知道他不是故意如此,只是一种习惯罢了,所以我并不怪他,俩人一笑了之。而当我又给a家长打电话说还是坐他的车的时候,他已经开出很远了,只好调转马头回来接我。在这里,如果不客气的说,这里的“客气”就成了谎言的代名词。
这两次的尴尬,让我觉得这种“客气”很不正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人嘴上说我请你吃饭吧。心里却想,千万不要答应啊!我兜里可没钱啊!嘴上说我借给你点钱吧,心里却大呼,你可别当真啊!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真这么想,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不说。你如果常常如此“客气”,你如何能成为让别人信任的人呢?这是不是等于你在告诉人们:别信我的话,我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是这样的话,说话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说话不就是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吗?干嘛还要让别人从你的话里猜测出其他意思而浪费时间呢?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片的片段,就是讽刺中国式的这种“客气”的。一个人早上出门买菜,看到路边两个人在互相客气地让烟,都说自己的烟好,让对方吸自己的。这个人买菜回来,那两人还在原地互相说着自己的理由。等这个人上班时,那俩人还在让,中午下班时,那俩人仍然不屈不挠地让着烟。最可笑的是,这两人一上午就这么让来让去,客气来客气去,谁也没抽一支烟。别人就不知道,这两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了。虽然故事夸张了些,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此浪费生命的人大有人在哦。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两个人拉拉扯扯,那可不一定是在打架,说不定就在那里正施“客气”功呢。(当然,打架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到别人家做客时,我们常会听到主人说:“到我家别作假啊!不要客气,随便吃!”你瞧,当你客气来客气去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你在作假。所以,有时候,“客气”未必就受欢迎。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小孩子是不会作假的。(为什么是多数而不是全部小孩子?因为现在很多小孩子也跟大人学得越来越会跟别人客气了呢。)不管在哪里,想吃了,他会说。不想吃了,他也会明白地说出来。在小孩子那里,语言才回归它真正的用途。我特别喜欢小孩子到我家,准备好了东西放在那里,想吃就自己拿,不需要费劲猜测他是不是在跟我客气什么的。这也许就是我自己感觉自己永远长不大的原因吧。
“客气”有三个意思,我倒希望它后面两个的词义发扬光大,对人多些彬彬有礼,多些真诚谦让。少用尽量不用第一个意思(讲场面话,不吐真言)。若如此,“客气”一词就有了光明的未来。
所以,如果你是我的真朋友,少跟我“客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