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诗意熏不来
今天,本是抱着一颗尚未完全“石化”的母亲之心来向薛老师学习的,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有登上这个舞台的机会,受宠若惊之余,真诚感谢薛老师的焦作之行!我讲述的题目是“不信诗意熏不来”,这是薛老师书中的一句经典,用它做标题,也代表了我对老师的一片敬意。
我和二年级的孩子是万万千千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站在这里,大家都在做的阅读是惟一让我能说上几句的话题。在薛老师的《我们班的阅读日志》里,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每天三五分钟,让他们自己熏自己——顺便也熏熏一颗文心尚未完全‘石化’的父母。不信诗意熏不来。”老实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那即将被忙碌磨灭的阅读兴趣也是被孩子“熏”出来的,如果没有一年级那个开满紫丁香的家长会,如果没有走进校信通的博客家园,我的那颗尚未“石化”的心恐怕早就已经成为“化石”了。
自打“绘本”走进了视野,我和孩子都对它很着迷,因为它的直观,沟通起来很容易。读《有个性的羊》时,女儿和“赫尔伯特”做着对比,我则写起了博文《个性》;读《三棵树的愿望》时,我们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讨论理想,讨论失败,讨论信念。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多,我们开始接触整本的故事或传记了,比如梅子涵先生的《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而在读《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时,我在静心领悟薛老师的用心和执著,孩子就像早已是老师的学生一样背起了书中的诗歌,因为那首“长城长,长城弯”,我们还一起讨论了长城的历史和使命,书里那些朗朗上口的小诗也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诗意”,时常飘荡在家里。“亲子共读”并非只能让孩子拓宽视野、丰富想象,共读《做最好的家长》的片段时,晴雁的日记和《晴雁展翅》这本书让女儿对如何写日记有了新的认识;而镇西老师引导晴雁告别粗心的“快速一次对”更是让我们受益多多,女儿也正是借用了这种方法正在告别作业磨蹭的坏习惯。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读着、写着、学着,恐怕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吧!
也许阅读不会让孩子在短期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这条路上的我也曾因为家人的怀疑而迟疑,也是在那时,《阅读日志》又及时地为我拨开了迷雾,薛老师说:“课内的知识尚且容许差距,何况课外阅读?心平气和、不求全责备、不劈头盖脸一刀切,恰是让所有孩子于不知不觉中‘渐渐上钩’——渐渐上路的前提。”是啊,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非功过不是短期就能看得到的,只要引导孩子摸准方向就好。
当然,一路走来不能忘了绿色的校信通,他不仅是我和女儿进行“亲子共读”的见证者,更是我们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良师益友!教子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别人成功的育子经也未必完全适合自己的孩子,于是,我喜欢把困惑和疑问发到网上寻求帮助,而多为老师和家长的博友也会根据自己的看法给出参考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慧老师”和“大管家”会不定期地推出家教专辑和学习方法;“读书郎”则不间断地推荐优秀图书;“家长会”更是月月搜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走进博客将近一年,除了在这里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之外,我们还收获了校信通奖励的优秀图书,每周一评的博腕儿、每两周一评的“博谈客论”状元文、每学期一届的“书香班级”获胜者都会获得精美的图书做奖励,由此可见,阅读真的是无处不在!
不论何时何地,阅读始终是个永恒的话题,以前,和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接触经典、阅读经典,今天,听过薛老师的精彩分享后,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路上!今后,让我们大声的、有感情的和孩子一起读书吧,不管受了谁的熏陶,诗意即来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