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读《武凤霞讲语文》(一)
《武凤霞讲语文》是校讯通奖励的一本教育专著,拿到书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武老师那充满活力,热情洋溢的形象。两年前,我和武老师还是同事,那时她是我们的教科室主任,带领我们阅读、研课,我时常被她那股孜孜不倦的阅读行为,被她那种为课痴狂的劲头所感染。因为工作调动,武老师到了另一所学校任副校长,虽然不能天天见面了,但仍然不时从教育教学期刊上看到她的名字,在文化宫的大讲台上欣赏到她的风采。现在,手里捧着她的教育专著,顿时觉得她那形象更加高大起来。静静地捧读着这本书,和武老师一起经历她的成长、成功的过程,迫不及待地吮吸着她提供的营养大餐,倍感亲切。
“语文是浸润人生命的花园。”“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是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彰显着生命魅力的树木美丽,洋溢着生长律动的课堂精彩。”读着武老师这一句句睿智的语言,我反思着我的语文课堂。
从刚走向讲台时的纯语言文字训练,到新课标颁布后的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再到这两年来的语文回归,我发现自己时时被语文课堂改革的潮流冲击着,却始终把握不准自己到底该怎么走。前年,我校李慧军校长提出了“关注生命质量,奠基终生幸福”的办学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思考着,该怎样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呢?我想,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其次,学生要能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到学习语文的方法,有一天他们离开了老师,要会自己学习,爱读书,善思考,会写作。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努力实践着,却时时能感受到前进的艰难。读了武老师对“生命语文”的解读,顿觉一股清风徐来,好似一个在沙漠中艰难跋涉者看到了一股清泉。
洋溢着生命律动的课堂应该是老师“少控制的课堂”。
现在的课堂老师控制较多,大多都是按照教学预案一步一步,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地走下来,少了很多现场生成的灵活的东西。其实我们都清楚,越是现场从学生中生成的东西,越受学生的欢迎,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能显示学生成长的过程。但这样的课堂需要老师有灵敏的嗅觉,能及时捕捉到有用的生成,还需要老师有足够的教育智慧,能够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乎,很多老师就很怕有这样的现场生成。因此,我们的课堂就缺少了生气,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学生成长过程。从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来说,老师们应该少些控制,多些放手,老师不是缰绳不离手的牧马人,而是站在远处的守望者。
洋溢着生命律动的课堂应该是“少灌输的课堂”。
我们总怕学生学不会,学不好,因此总喜欢灌输给学生很多东西,从“知识灌输”,到“能力灌输”,再到“情感灌输”。却不知,正是在这灌输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丢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迷失了自我,久而久之,小时候仅有的一点创造性也丧失殆尽。没有了这些,学生哪来的生命力彰显?
洋溢着生命律动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活水注入的课堂”。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习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很多时候老师们习惯用言语的说教来完成人文的熏陶,其实,那过嘴过眼不过心的所谓熏陶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纸上谈兵。只有把生命的活水放进课堂,才能真正引起心灵的震撼,拨响学生心灵的琴弦,感受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律动。先说《生命 生命》一文教学,我们习惯上总是抛给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飞蛾和香瓜子?”学生也能侃侃而谈,但却对生命的含义感悟不深。看武老师的问题:“同学们读读课文,看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问题的指向是“没有想到的”,这其中包括很多的细节和层次。于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谈到了许多没有想到的,在对这众多的“没想到”的交流中,学生对飞蛾,对香瓜子的认识由表面进入本质,由肤浅进入深刻,引发了对生命更深的震撼。再看《厄运中的海伦》一文的教学,习惯上我们也总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令自己感动,然后谈谈感受。其实这篇课文中缺少打动人心的细节描写,学生并不容易谈好,但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只能泛泛而谈。我们再看武老师的教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厄运中的海伦。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再读一遍,从文章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只是问题变了一下,学生的思考却变得深刻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着海伦的特点,在读说中感受着海伦的顽强和智慧,虽没有人再提感动这个词语,但他们的感动已经写在了心中。可见,只有把生命活水注入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这泓活水中生长,我们的课堂才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是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而是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学生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