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回归“自然”——小女戌子“探”农家作文
让孩子回归“自然”—小女戌子探农家年初二,随夫携女回到老家。走在乡间,虽无暮归的牛儿做伴,但一路“久违”的美
让孩子回归“自然” —小女戌子探农家 年初二,随夫携女回到老家。走在乡间,虽无暮归的牛儿做伴,但一路“久违”的美景足以倾倒蜇居小城的三口之家—— 看眼前:良田顷顷,满眼碧绿,虽不见麦浪滔滔、颗粒满仓,但可想机器轰鸣、忙收忙种; 看身边:阡陌纵横,见木成林,虽不见瓜果满园、红肥绿瘦,但可想硕果累累、甜甜蜜蜜; 放眼望去:小桥流水,冰封池塘,虽不见小荷尖角、鱼虾满塘,但可想冬去春来、美景如画... ... 浓浓的乡音,眷眷的乡情;鸡犬之声相闻,袅袅炊烟相戏。孩子就象脱僵的马儿,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世界—— “咩...”这是奶奶圈养的两只羊,女儿没见过,左看右看,怎么和绘本书上的不同呢?“有个性的羊”多漂亮啊,奶奶的羊不仅没扎蝴蝶结而且头上还有两个小羊角。没想到平时粗心大意的孩子见到小动物竟如此心细! “咯咯嗒...”这是老外婆家的老母鸡在叫,我赶紧提醒女儿到鸡窝里打探打探,鸡刚离窝,她就兴奋地大叫起来——怎么有鸡蛋?还是热的!欣喜若狂的她仿佛刚刚知道鸡蛋原来是被鸡这样“制造”出来的,探了俩窝,摸了仨蛋,口袋里装两个,手里再拿一个,真稀罕啊! 不一会,又好奇地盯上了一种鹅不鹅、鸭不鸭的东西,何物?奶奶答道:鸳鸯。这时连我都有点吃惊了,惊的是这种“爱情鸟”居然生活在普通农家!不知是品种不同还是习性有异,总之和图片上的不太一样。女儿依然好奇,养之何用?答曰:和鸡鸭一样,会生蛋。临来时,老奶奶给煮了几个咸鸳鸯蛋,哎,还真是好吃!尤其那蛋黄,油油的,大大的,比街上卖的咸鸭蛋好吃多了!稀罕! 到了晚上,女儿又惊奇的发现树上卧着几只“大鸟”,仔细瞅瞅,原来是鸡!爸爸解释说:此地鸡无窝,晚上均上树“睡觉”。我们看着鸡们飞到墙头、飞上房檐、落到树梢,这“一景”差点让女儿鸡鸟不分! “妈妈,好多鱼!”这一串是三条鲤鱼,那一串是四条草鱼,女儿疑惑:怎么一下买这么多鱼?姐姐告诉她,说:“家里过年,走亲访友,不仅吃鱼还要送鱼,刚剥好的或刚炸熟的,代表‘年年有余’!谁家鱼多,‘余’得就多!”姐姐讲完,女儿似乎没完全明白“鱼”和“余”的内在连系,只是粗略地明白了老家过年要吃鱼,而且越多越好! 惊喜了一天之后,当夜幕降临,当四周寂静,无霓虹闪烁,无歌舞升平,惟有漫天星斗注视人间!天空如此之蓝,星星如此璀灿,象诗里讲的一样——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吧!我们坚信,今天所见到的应该是擦的最亮的星! 到了初六,再见“月半弯”,月虽仅半弯,因无灯光映衬,月色异常优美。月影婆娑,让人陡生“月上柳梢头,人越黄昏后”的冲动,拖着丈夫出门后,脚踩笔直的小道,目视远处的烟花,享受静谧的月夜,放松,释然... ... 再过两日,即将告别这乡、这水、这人,何日再来还是未知数。遥想我的童年也曾经有许多上述景致,但随着城市开发步伐的加快,记忆中的小树林、泉水河、荷花塘,包括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已消失殚尽,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是印在图片上的花鸟鱼虫!孩子这几日所感受到的农家生活,几年后不知是否安在?我相信,她所看到的种种“即逝”的真实,将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概是一种善良的渴望。珍惜你眼中的今天吧!我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