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知识“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只是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对此,我深有同感。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选择那些考试中可能出现的知识进行学习,如果不考,就很难提起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问题,老师,你讲的这些考试的时候能用到吗?我就曾经几次遇到过这种情况,却真的无法回答,因为凡是这样问的学生,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他知识之为知识,其作用是什么。长此以往,学习的功利性更加明显,往往考试刚一结束,辛辛苦苦学习了一学期的知识就全交还给课本了。
当然,这也跟老师的授课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为了成绩的考核,老师的授课会紧扣考试,有选择的教授知识。另一方面,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老师会强调所将知识在考试中得重要程度。这样,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功利性所代替,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成了知识学习的唯一动力。“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便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应努力做到,使知识即使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
他还告诫老师们: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据首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
我觉得,备课的时候就要转变思路,把如何教会学生知识变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必要的引导是必要的,但不要扼杀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现在,学校的自习课已经还给了学生,我认为,课堂也要还给学生,学生的主角意识进一步增强,才能使知识完全活起来,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获取能够真正领会课堂作用,只是的内涵,学习就不会那么枯燥无味,而是精彩纷呈了。
家访中,我给每一个同学都强调了科普作品的重要性,就是基于这一点,因为这份作品一旦完成,既包含了书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新的知识,真正的让知识用到实处,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往后的学习就不会糊里糊涂,让课本、让老师、让分数牵着鼻子走了,就真正实现了让知识“活起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