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四周岁了。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丫头对事情的观察,不仅能够叙述出事情的经过,还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及做法!现在真不知道是好是坏了……
(一)“妈,我闭上嘴,都不敢说话!……”
自上周起,我就听丫头说,她班里学生因说话被老师叫上了讲台,在前面学习。我几次都对她说,可能是因为老师想让他们做你们的小老师,所以才把他们叫上讲台的。可都被丫头给拨回了。没办法,我只好向她问清楚事情的原因。
“丫头,你好好说说,到底你们的班级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我郑重其事地问丫头。
“妈,有几个小朋友上课说话了,老师让他们站出来,站在老师的跟前!”
“不会吧,是不是下课的时候的事情,小朋友说话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想问问他们在讨论什么有趣的问题?”我不想让丫头这么早就知道,上学还有惩罚这么一说。
“不是的,就是不是的。”丫头有些急躁的说。
“就是那些小朋友上课说话了,老师上课的时候才把他们叫上讲台的。”丫头再次重申自己所看到的。
“妈,我闭上嘴,都不敢说话!我害怕老师也让我站讲台上!”丫头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家的丫头在上课的时候,一定是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对不对?”我转移着她的注意力。
“是啊,妈,我闭上嘴,都不敢说话,老师让我们读的时候,我才出声念书的!”看着丫头,感觉着她的确是有些后怕。
“丫头,只要你做的正确,即使是说话,也不一定就得站在讲台上。比如:你不会的,或者不懂的,我家的丫头只要举手向老师询问,不是没有规矩,老师就不会让你站出来的。当然,下课的时候,丫头可以和小朋友说话或者玩耍,老师也不会让丫头站在讲台上。”我交待着。
“妈,下课我也不和小朋友说话,我害怕……”看来,丫头不仅仅是因为上课说话,就会被批评而害怕,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无法确定自己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陈鹤琴说:“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因而,当一个小孩来到幼稚园的时候,在他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而分离焦虑和社会性焦虑则是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其表现为遇到问题过度紧张、不安,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羞于同他人交往等。这些消极的情绪表现极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丫头在这件事所表现出的焦虑应该是“社会性焦虑”。其意义是指:个体在社会性交往中产生的恐惧退缩反应。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也很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但是,如果老师,特别是幼儿园的老师不注意细节,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常随便批评、惩罚幼儿,都无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只会使幼儿与老师产生隔阂。所以老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儿童独特的见解得到回应,以达到消除有些幼儿“我这样做老师会批评我吗”、“小朋友们会笑话我吗”等顾虑之目的,形成乐观、积极的态度和信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我们教师应该也努力做到:解放儿童的心理。
专家说:4岁儿童最不温顺,因为他们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4岁儿童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当然对老师有一定的向师性也是她们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就象一座灯塔永远为他们指明着方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是榜样、是偶像,老师的话比任何人都有效,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学生具有“向师性”这一特点。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学生都有向师性,老师的鼓励可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学生的向师性表现在对老师的尊重,想要得到老师更多的关心,向老师学习自己的未知技能和知识,得到一些人生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一切大都要依赖于老师的教导,所以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在低年级的大多数孩子心目中,对老师的信任、尊重和依赖有时候超过了家长。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这个当老师的妈妈,在女儿面前所说的话也不及她的老师的顶用!
小马过河----三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