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怎样和孩子聊天
英国作家罗伯特·斯蒂文森说过:“交谈最容易获得快乐。它不费任何金钱,却使人受益匪浅。在谈话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教养,建立并加强相互之间的友谊。无论任何年龄阶段,也不管你的身体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这种交谈的乐趣。”
那么现今父母,应该怎样与孩子聊天呢?
现代家庭中,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必要。每天,孩子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从外界获得许多信息,他们需要把这些信息与周围的人进行分享、交流,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我们作为家长,与孩子聊天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倾听与倾诉的习惯,还可以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遗憾的是,现代大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聊天的话题太少了。许多父母除了直接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成绩外,几乎没有什么话题可聊。
实际上,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聊天有诸多原因所在,比如:父母的话题局限于学习,导致孩子的反感;父母的观念落后、思想不开放(就我的女儿张口闭口说她是90后,嫌我的思想落后,赶不上潮流),无法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新词语、新思想,想法不统一;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不信任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聊天……
我通过现代家庭教育咨询,并结合我平时对自己女儿的观察和沟通,总结孩子不喜欢与下面几种类型的父母聊天。
一、唠叨型
针对一个简单的道理,做父母的总是要唠叨半天;分明是一件小事情,父母总是要絮叨个没完没了。其实,父母唠叨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由衷的爱,因而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但孩子们都反感唠叨型的父母,她们认为唠叨是一种无效的重复刺激,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父母越是唠叨,孩子越是不听,从而产生反感情绪。
二、比较型
世上没有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具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善于去捕捉。但是,许多父母总是觉得别人的孩子优秀,自己的孩子满身都是缺点、问题。有些父母甚至拿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进步。但是,孩子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父母不欣赏自己,总是嫌弃自己不好,于是,敌对、逆反心理也由此而产生,孩子变得冷漠、情绪低落,充满自卑感。
三、揭发型
孩子一旦犯有了小些错误,我们就会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统统拿出来“晾晒”一番。父母自为不断地批评可以使孩子加强记忆,但效果却并非如此 。更有甚者,有些父母喜欢在别人面前揭发孩子的错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在众人之下让孩子改正错误。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怎样寻找合适的聊天话题呢?
方法一:
我们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话题,如果总是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方面,久而久之,就必然会导致孩子的反感。他们宁愿把自己的心中所想深深埋在心底,也不愿说出,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他们更加不愿意向父母说,怕父母责骂自己。这样,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就会产生。
反之,我们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心理、情感状况,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不要居高临下,而和孩子成为朋友,那么,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如果孩子告诉我们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无论对错,而要先学会倾听,然后再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帮助他分析并告诉他应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我们一定要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为孩子解除心中的疑虑。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信任父母,把父母当成倾诉的对象、无话不谈……
方法二:
在与孩子聊天的时候,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表情,当发现孩子比较兴奋时,就可以微笑着问:“今天这么高兴,是不是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令人高兴的事,说来听听?”当发现孩子回家时比较沮丧,就可以关切地问:“你是不是心情不好?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我帮忙吗?”当发现孩子与同学发生不愉快的时候,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而是要平静地问:“哎呀,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说来妈妈与你分享?”这种形式的发问因为关注了孩子的情感,往往比较容易引导孩子做出积极回答。另外,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故意制造一点神秘感,神秘感较强的语言往往会激起孩子的兴趣。
方法三: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上网聊天,网络语言在孩子眼里,成了心情表述的良好方式。如果我们家长学会利用网络与孩子进行聊天,就能缩小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我的女儿专门给我提出,有些事我们母女在网上留言,比直面说要好得多,我们母女就是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有条件上网的父母,不妨把孩子的QQ号加为好友,这样会增加彼此沟通的渠道。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悟,希望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