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的初步尝试
从三年级过渡到四年级之后,如何处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是我一直思考和关注的一大教学问题。三年级是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跟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教学目标不同,中年级要在强化识字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与能力。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呀。我和孩子们在三年级的岁月里,使出了各种本领,最好的情况也只是每学习一篇讲读课文拿出半节课来识字,耗费时间不说,效果也不尽人意。也想过尝试一下随文识字,还专门就此问题咨询过中央教科所识字教学方面的权威专家,最终还是因为不得要领而中途放弃。
如今四年级了,阅读教学的任务越来越重,再加上我总是希望能把大部分教学时间留给孩子们用来朗读课文,所以总想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生字的效果,又能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可这样的办法确实难找。学习生字用的时间如果少了,很难保证孩子们能够识记和书写,如果用得太多则极易导致阅读教学的各项目标无法高质量完成。
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再次尝试随文识字的办法。即把生字的学习和掌握与阅读理解课文同步进行,边学习生字边理解课文,边理解课文边识记生字。这样一来,识字写字的时间会节省出很多,读课文、解文意、想问题的时间就自然多一些。而且如此做法,可使孩子们每读一次课文就能跟生字、词语见一次面,加深一次印象,增进一层理解。即便此法跟集中识字相比孩子们不太适应,初期的效果也将不甚理想,但我觉得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终能获得丰厚回报。
尝试是进入第三单元之后开始的。刚起步动作不敢太大,分了几个步骤推进:一是加强预习的指导。此前,孩子们没有多少预习的常识,也就是读一读课文。曾提出过课前预习生字的要求,可总能发现一部分孩子不予落实,课文都学完了生字表上依然干净得很,一点预习痕迹都找不到。进入第三单元后,预习的要求有所改变。除了熟读课文之外,增加了预习生字、在课文中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给自然段标序号等要求,并在初期邀请家长配合督促执行。第二,改变识字教学的课堂呈现方式。三年级时,生字学习一般都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先把生字一一书写在黑板上,注拼音、讲笔顺、划出偏旁部首以及组词扩词,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下来,没有半个小时实在难以完成,如果再加上当堂书写练习,一节课往往就这样被用去了。我采取的方法要简单得多,上课后先请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如有必要便现场范读予以矫正。通读课文后,根据孩子们对课文感兴趣的程度安排下一步教学内容。如果孩子们对课文兴趣十足的话,就直接进入课文学习,学习的主要方法还是“以读为主,读议结合”,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孩子读课文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将课文一读再读,直至透彻理解文意为止。一般情况下要达到这个程度,学生需要在课堂上通读课文五遍以上(不包括每天在家朗读的遍数),也就是说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孩子们至少跟那些生字词语见过四、五次面了,应该会对它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有的甚至已经理解了它的意思。有了这个基础,再安排一小块时间集中突破生字表上要求会认、会写的两类生字,应该没有任何困难了。当然,也可以在通读一遍课文后,拿出10分钟时间快速学习生字表,然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采取指名认读、集体认读等多种方式强化识记,继而展开课文学习。两种方法我都做过尝试,效果旗鼓相当。第三,及时安排书写练习,巩固识字效果。学过的生字必须及时进行书写练习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课堂上如果有时间,我都会拿出5分钟左右让孩子们当堂写,对书写有难度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还应加以指导和提醒。书写的量一定不要过大,只要认真写一遍就足够了,个别难以掌握的字词可以多写几遍。书写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安排听写练习,以检查学生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由于尝试也刚刚进行两周,尚未进行任何专门的检测,也没整理出有说服力的数据。成败得失还有待更多深入的实践以及真实的测试数据加以检验。但我以为至少这个思路是符合四年级实际的,感兴趣的老师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