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练习,不亦乐乎
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觉得这里的“习”,除了指及时温习,及时复习之外,及时的科学的有效的练习也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往往吃亏在眼高手低上。他们认为很容易的题目,落实在书面上的答案和自己脑子里面思考的答案大相径庭,原因就是缺少练习。
理科班的学生一般都是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他们不太在乎语文成绩,很多学生就把语文当做繁忙学习生活中的调剂,所以理科班的语文成绩大多不令人满意。可是,最近的两次大型考试,我们班不仅总体成绩一直稳居年级第一,而且语文成绩也稳居年级第一。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之所以能取得双丰收,我一直在语文课堂上比较注重的学生多种多样的练习应该功不可没。
下面我就大致梳理一下我针对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的练习,以作以后的参考。
一、设计好练习的形式。
一提到练习的形式,我们脑子里可能马上浮现出的就是成打的试卷,成堆的复习资料。其实,练习不只动笔一种形式,我在课堂上就经常穿插着两种形式的练习——口头练习和动作练习。
1、口头练习
口头练习一般不用学生动笔墨,例如,学习高二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一册书里,大量的古代诗歌需要背诵,有些诗歌的篇幅还比较长,如果只是要求学生生硬地背诵下来,学生立马一个头两个大了,我就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口头练习——背诵比赛。以第一单元为例,我和同学一块制订了以下背诵比赛的规则(见附录)。
结果证明,我的这一口头背诵练习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因为有比赛取胜的动力,同学们都使劲背诵,唯恐因为自己的准备不足而影响了小组的荣誉,甚至一些平时根本就不学习的同学在下了晚自习之后还拿着语文课本到被窝偷偷背诵。这一练习,很快让大家背熟了所有的诗歌篇目,而且不用老师督促,人人都那么自觉主动。在正式比赛时,有四个平时名不见经传的男生郭旭友、梁浩、冯旭东、董随锋竟然非常熟练地一字不差地站在讲台上把《长恨歌》“一气呵成”,不禁让我们全体师生对他们刮目相看,从此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可见,设计好练习的形式至关重要。
2、动作练习
动作好像是和语文学习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它也是一种练习的有效方式。我设计的动作练习就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我们最成功的几次表演就是鲁迅的《祝福》,《史记》中的《项羽之死》和《大卫·科波菲尔》。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对于亲自参与表演都有共同的热情,而且他们会极力挖掘出平时难以想象的潜力,把自己的表演天赋发挥到极致。当我把要大家表演课本剧的任务不知下去之后,同学们马上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把文本认真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为了一个动词,他们要揣摩很长时间,由这个动词想象人物当时的心情和表情,甚至是作者之所以这样刻画的缘由。
经过表演,文言句子主动翻译了,故事情节了然于胸,写作手法清晰显现,人物心理洞若观火,真是一举多得。这样的动作练习,学生学习课文兴致盎然,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尽等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
3、书面练习
当然,平时的练习书面练习还是运用比较多的,课堂上,让学生动笔的意义毋庸置疑,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再赘述。
平时,我就是把这几种练习的形式穿插运用,几种形式相辅相成,我觉得对于语文课来说缺一不可。
二、分配好练习的时间。
练习的时间因内容而异,我在课堂上一般选择的都是以下三个练习时间。
1、即兴练习
所谓即兴练习,就是课堂上,会因某个临时出现的问题的需要,随时穿插一下小练习,以及时巩固某一个知识点。例如,一次评讲作业,遇到这么一个成语误用的例子:他正襟危坐在主席台上。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正襟危坐”运用正确,我一看问题来了,马上给他们讲到成语的特点之一——稳定性,并告诉他们这里“正襟危坐”是误用的,因为句子里把“坐”单拉出来做了句子的谓语,破坏了成语的稳定性,这在成语运用中是不允许的,并及时做了一个即兴练习——
判断下列两句话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
(1)他向国内的朋友侃侃而谈自己的留洋经历。
(2)苏轼总是信手拈来几个典故入词。
学生一看,马上明白这也是破坏了成语的稳定性,是误用。这一个即兴小练习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学们的一个问题。
再如课堂上的仿句即兴练习、某个文言实词或者虚词的用法归纳、某个标点符号的误用示例等等,都可以借助即兴小练习的形式进行。
2、课后练习
当堂学完重要的知识点之后,课后练习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在选择课后练习时,一定要针对当堂的重点内容,争取让学生趁热打铁,就是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我们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时,我发现这一课的判断句特别典型,我就把判断句作为一个重点,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下,下课后,我立即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课后练习,尽量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些例句,总结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最后我们总结出了高中文言文里判断句的基本类型(见附录)。
这些典型例句的总结,让大家受益匪浅。
3、考后练习
有一位高考专家说过,考试的意义不在于考了多少分,而在于考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鉴于此,对于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的查漏补缺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考试之后,针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设计必要的考后练习就成了当务之急。
比如,我们一次月考时出了一道考查诗歌炼字的题目,结果同学们得分率不高,于是针对这个问题,在做考试善后工作时,我重点让学生做了一个诗歌炼字的练习(见附录)。
经过这么一番演练,学生对诗歌炼字问题的答题步骤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相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会很容易地就解决了。
三、把握好练习的梯度。
练习题多如牛毛,但是不是所有的练习题都可以随手拈来,加以运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我以为练习可以有以下三种梯度。
1、同级练习
同级练习是一种比葫芦画瓢式的的练习,适用于课堂上短时间的操作,目的是让同学们马上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适用于课堂上充分讲解了一个知识点之后,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课堂上只是了解知识点的特点,对于运用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过程,所以,课下老师可以选择一部分紧扣知识点但难度稍微增大的练习,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我们大多数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应该属于此种类型。
3、强化练习
强化练习包括练习次数的加强和难度的加大,适用于综合性知识的学习之后,比如,学习一个文言文单元之后,我会选出几篇完整的文言文,让大家进行练习,练习的题目不但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这些简单的初级的题目,也包括翻译文言句子,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作者观点等难度较大的题目,并且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进行一写必要的强化练习,对学生大有裨益。
以前每次考试,经常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是哪班的总体成绩很好,语文成绩一般就比较靠后,于是我们几个语
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是语文成绩确实不像数理化那样容易提高,它的成绩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见效的。高中阶段,语文成绩和班级总成绩好像总是相克的,这让我们做语
当然,我们成绩好,也许有幸运和巧合的成分,但是,科学的有效的多样的练习应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我愿意坚持我的做法,让我们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附:一、我和同学一起制定的背诵比赛规则
(1)比赛分三轮(即初赛、复赛、决赛)进行。
(2)第一轮每组推荐一位选手,背诵难度最大的“赏析示例”篇目白居易的《长恨歌》,全班八组抽签决定对手,用《长恨歌》的得分分别淘汰掉一个小组。
(3)胜出的四个小组参加第二轮的复赛,由每组推荐两名选手背诵“自主赏析”的四首诗,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根据选择的篇目的难度,得到相应的分值。
(4)最后胜出的两个小组参加第三轮的决赛,选手由对手小组自主挑选对方小组的成员,篇目是“推荐作品”的五首诗,选手和篇目全部由对方小组说了算。背出来给相应的分值,背不出来不但不得分,还要扣掉相应的分值。
(5)每一轮比赛被淘汰的小组都要给胜出的小组送小礼物,每件小礼物不超过一元钱。
(6)最终评出“金牌背诵手”和“金牌背诵小组”。
二、我和同学们一块总结的文言判断句式
(一) “……者……也”式
南冥者,天池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二)“……者……”式
四人者,庐陵
粟者,民之所种。
(三)“……,……也”式
此小大之辩也。是寡人之过也。夫战,勇气也。
(四)“……者……者也”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
(五)“……,……者也”式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
(六)用“诚、为、则、本、素、乃、即、皆、亦”等表判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臣本布衣。
(5)且相如素贱人。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梁父即楚将项燕。
(8)环滁皆山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起)用“是”表判断。
问今是何世。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是天涯沦落人。
(八)用“非”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九)没有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三、考试之后,我们做的诗歌炼字题的针对练习步骤
(1)结合历年高考诗歌炼字题目总结:“炼字”题所“炼”之“字”的词性和位置有什么特点?
v 所“炼”之“字”的特点:
v 1、一般是独立的一个字;
v 2、词性多是动词或者形容词;
v 3、如果是在律诗中前后两个字的位置相同。
(2)总结“答题步骤”
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B、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
C、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练习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