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字,搞定小学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小学生刚刚步入写作的门槛,认识的事物不丰富,见识也少,掌握的词汇不多,语言贫乏,普遍存在怕写作文,怕作文写不好,作文无处下手等问题。这需要老师想方设法指导好初学作文的学生,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研究作文教学的方法,降低难度,循序渐进,让学生树立作文的信心。
一读,接受熏陶启发。小学生初学写作文,常常出现不知所云、口水话多或者一遍遍毫无意义的重复。丰富写作语言的方法之一是广泛阅读,多读多记。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强调的就是要多读书,反复读书。首先要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以课文为例文,进行相关文章的拓展性阅读,使学生的阅读量大增。课外展开大量的阅读,以泛读的方式积累语言材料,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
二讲,传授写作方法。让孩子们明白。写作文时,开头要扣题定位引下文。扣题,就是把题目中重点的字或词,写进第一段中;定位,一方面,主要是指确定范围,即确定本文要写哪方面的内容。一般使用概要的总述写法。另一方面,也指完成情感定位,即对所写人或事,是喜是恶?是褒是贬?表明自己的观点;引下文,即为什么这样说?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中间要承头顺写详重点。承头,就是承接开头的内容来写。因为开头是要求“扣题”的,当然就不会跑题。作文不跑题,是很重要的;顺写,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叙写。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顺序的,作文的行文顺序一般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详重点,就是详写重点部分,你认为哪个事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最能有力地突出表达观点,就把这一段作为重点,详细的要多写几句。此外,在任意一段中,对能反映人或物特点的材料,也应详写。
结尾要照应开头写所感。照应开头,就是联系、呼应开头部分的内容,再次使用开头部分的重点字词。写所感,就是写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或感悟(写出其中之一即可),在结尾写出了“所感”,就能起到点明或升华观点的作用。
三看,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新课标指出:“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要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去认识、探索、思考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首先引导孩子们在读中学观察。阅读课文,都可用来培养观察能力。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者观察的顺序:水面——海底——沙滩——海岛上,告诉学生这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再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侧重点:水面主要观察了颜色及变化来表现其美丽的特点,海底主要观察了海洋动物的样子及活动来说明西沙群岛的富饶,海岛上则是抓住树多、鸟蛋多、鸟粪多来表现鸟多。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按时间顺序来观察和描写景物,以及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特点的方法。教学后可以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点,比如按早中晚来介绍他们的老家的村庄等。孩子们顺利地掌握了观察顺序,基本能抓住起主要景物来表现特点;其次,引导孩子们观察身边的人、事和活动。在学习观察的起始阶段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着手,把握简单的观察点、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观察人物、事物的外貌时,先引导观察其整体形象:外表、身材、衣着等;再引导观察其最有特点的地方,如鼻子、耳朵、神情;然后再观察其动作、行为等。一定要提示学生应重点观察什么,要有意指导学生选择观察点和观察顺序,活动后回忆观察过程,突出重点处,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习了观察,渗透了选材,又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在深刻地体验后及时指导写作,学生就不愁没有写的了。
四听,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先讲一个故事: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这时正巧有个流浪汉经过。这四人一人吟了一句,同学们猜猜这四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吧!
“大雪纷纷落地,都是皇家瑞气,再下三年无妨,放你娘的狗屁。”
答案:大雪纷纷落地(秀才);都是皇家瑞气(县官);再下三年无妨(财主);放你娘的狗屁(流浪汉)。
人的身份不一样,说的话不会一样,年龄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小孩子见到什么新奇的东西,会说“哇塞!”那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老爷爷不会这样说吧。还有,性格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有的人性格暴躁,有的人比较温柔,他们说的话能一样吗?你把考试卷拿回家,温柔的妈妈会怎么说,脾气暴躁的妈妈会怎么说,不一样吧!有一次,我听到两元店小喇叭上在喊:“两元钱,不算贵,花费不用开家庭会;两元钱,不算多,买不了房子买不了车,旅游也到不了莫斯科……”这些语言很有趣,后来我在报纸上发现了一篇作文,写的就是这些。
五练,儿童有一个天性就是模仿。小学生开始写作文,要有一个模仿写作的过程。从说到写,从句到段到篇,循序渐进。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阅读范文进行仿写训练。可以仿片段,也可以仿全文;可以仿语言文字,也可以仿结构布局,还可以仿作者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其实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精美的佳作,是培养学生作文素养的敲门砖。如果充分利用这些范文,以它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来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顺序,学习作者围绕中心的写法;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入境,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的方法,对作文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特别是对一些与课文紧密结合的“小练笔”要勤练勤写,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逐步做到学有所用,初步进行写作训练。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就及时让学生仿课文写《美丽的白河》,学生就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写作顺序和抓住主要事物表现特点的方法,并学会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首尾呼应。另外,还可以在单元作文前通过老师写范文、找例文分析后来引导学生仿写。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参照,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取舍和选择写作素材。
六修,对小学生的作文,还要重视“如何修改”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自己修改。可以每个同学都发一个作文草稿本和作文本,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完作文后,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要求学生先检查自己写的选材内容是否合题意;然后检查是否按表达的几层意思来分段了;再看句子是否通顺、连贯,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哪些地方可以删去;最后检查有无错别字,有没有把标点符号用错的地方。修改满意后工整地抄在作文本上,使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然后是老师修改,我在批改作文时,对观察细致,表达得体,富有创见的作文,给予充分的肯定,写上赞扬、鼓励的批语。对语句不通或词不达意的作文,我做一定提示和引导,尽量给学生当面批改,并降低要求,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子都给予肯定。这样逐步填补他们的缺陷,又使他们建立作文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最后,我会在习作欣赏课上指导学生相互改。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请同学们提出意见帮助修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的作文进一步完善,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
七赏,让学生体验成就,增强写作的信心。“善于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我在批阅作文时,总要把学生习作中写的好的句子、段落,甚至是用得好的词给画出来,批注“写得好”“用得准确”“太美了”等肯定性的语言,还在作文后面下评语,指出作文成功的地方。作文讲评课上,对写得好的学生,让其朗读自己的文章,让写的不好的学生也读文章中被老师批注的好词好句好段,以此来让学生体验进步的喜悦,激发写作的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另外,给学生创造各种展示的机会,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征文活动和作文比赛,并适时地把写得好的作文在班级文化中展示,还以投稿的形式推荐给各种书报刊,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展示学生的作文。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励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为以后的创作增加动力,同时也激励了其他的同学,这样学生自然把作文当成乐事。
我认为,只要做好以上所说的七个字,搞好小学作文教学就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