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历尽沧桑却说不尽的情怀作文

2018-07-08 
历尽沧桑却说不尽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上课时间:2013年11月7日上课地点:湖南张家界民族中学
 

历尽沧桑却说不尽的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

上课时间:2013年11月7日

上课地点:湖南张家界民族中学

上课学生:民族中学126班学生

上课教师:河南省安阳市南关学校  徐文祥

文字整理:徐文祥

课前谈话

师:(出示甲骨文、殷墟图片,让学生猜猜看来自哪里)我来自河南安阳。今天我从河南给大家带来一个老朋友。(出示杜甫画像)说说这是谁?

生:杜甫。

师:你了解关于杜甫哪些基本信息和有关诗句?

由学生总结出杜甫的基本信息。

生: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后人称他的诗歌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诗歌特点“沉郁顿挫”。学过的诗歌有《绝句》《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登岳阳楼》《孤雁》等。

师:从这张画像上,你能看出什么?

生:我从杜甫的脸上能看出他很瘦削,经历了许多的沧桑。

生: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内心的苦闷与迷离。

生: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他很瘦,他的生活肯定不好。

师:这就是杜甫在我们许多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与其他诗歌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诗,是他平生的第一快诗。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知作者、解诗题:背景导入新课,理解题目信息

师:(配乐)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由于朝廷的奋起抵抗,加上叛军内部的斗争,公元763年,安史叛军头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下投降,黄河两岸广大地区相继收复,前后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此时流落在四川梓州长达6年之久的杜甫,闻听这一消息,激动不已,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的题目传递出了什么信息?

生:这首诗是作者听说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写的。

师:题目中的河南河北怎么解释?与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一样吗?

生:(结合课下注释说)不一样,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两岸。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听说这件事之后要写这首诗呢?

生:因为他的家乡是河南的,所以故乡被收复了,很高兴,所以写了这首诗。

知内容、明诗意:初读感知内容,把握文本大意

师:学习一首诗,第一步就是要读准确字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诗歌,要求:读准确,读通顺,读的时候要字正腔圆。一会找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你来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有没有和你读的不一样的地方。

一生读。

生:老师,他有一个字我认为读错了。“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裳”应该读做“cháng”。

师:你说得很对,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读吗?(生摇头)古人对事物的称呼都是分得很清楚的,今天我们说的“衣裳”指的是我们衣服的统称,而古代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师: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古今异义词,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妻子。

师:在这里该怎样读?

生:妻子(zǐ)。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妻子和孩子。不是只有妻子一个人。

师:很对。这里还有一个字大家都认识,但是读的时候声调容易错,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中的“即”。大家记住它的意思就不会读错了,它的意思是——(生回答:立即)。切记不能读成第四声。来我们一齐读一下这首诗,读音要准确。

生齐读。

师:我们读准确了,接下来要提升一个层次。诗歌在古代是可以配乐来唱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那么我们还要读出诗的——

生:节奏。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吗?

生:这是一首七律。

师:杜甫是唐代诗人中的七律高手。七律一共分为四联,分别是什么?

生: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师: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节奏应该怎么划分?

生: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划分。

师:那好,那就请你按照这个节奏读一读。

生读。

师:他读得很好。请大家跟着他一起读一遍,注意停顿、重音,抑扬顿挫。

生齐读。

师:既然要有节奏,有韵律,我们就要学着古人读诗的样子找找感觉——

生:摇头晃脑。

师:你真聪明。请同学们自己摇头晃脑的找找感觉,我提示一下,读一句脑袋摇一圈。(生笑,自由练习。)

生练习读。师生共同摇头晃脑齐读。

师:字音大家都认识了,节奏也都会了,看来大家也都读通了。接下来还要怎么读呢?

生:读出感情。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不但要读通,更要读懂。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重音都是技巧,都是表面的东西,读出感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我们还要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然后才能明白作者表达什么感情。那么要读懂一首古诗写了什么,我们平时都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关于这首诗的背景。

师:那你一定是一个自学能力很强的人。还有吗?(叫起一个学生,生没有回答)如果你用最笨一点的办法,会怎么读懂?(生思考,老师继续提示)古人有一句成语是这样说的——

生:(众人抢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对吗,我们熟读了,最后自然就明白了。

生:(总结得出)熟读、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结合上下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等……

师:那么就根据课下注释以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桌交流,或者举手示意,我来帮你解决。

生:自由交流。(师巡视解决相关疑难)

生:老师,这里的“便下”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已经跟一个同学说过了,谁来帮他解释一下,也让大家都明白。

生:“便”的意思是“就”,“下”是因为这一段是走的水路,顺流而下,表示非常快的意思。同时也表达了作急切的心理。

生:“白日”的意思是白天吗?

师:在律诗中我们知道中间两联有个特点是什么?

生:对仗。

师:那么“白日”和谁相对?

生:青春。

师:这里的“青春”怎么解释?

生:课下注释解释为春天的美景。

师:这里的“青”表示的是什么?

生:色彩。春天景物的颜色。

师:那么“白日”中的“日”你认为是指什么?

生:太阳。

师:那么“白日”中的“白”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白色的太阳。

师:能不能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它和“美丽的春天”对应起来。

生:明媚的阳光。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问题吗?如果没有,那么我这里有一个。在诗中出现了六个地点——

生: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和洛阳。

师:你知道这些地方都代表什么吗?

生:作者身在剑外、蓟北是叛军的巢穴、沿途要经过巴峡和巫峡,作者有注解说“余有田园在东京”,这里应该指的是洛阳。

师:那么襄阳呢?(生不知)杜甫的祖籍是襄阳。同学们要记住,这里罗列出来的六个地名,不是随便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接下来我想你会理解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的内容,那么读出来感情就不难了。哪位同学能读一下?(一生读)

师:同学们,既然要读出感情,我们就要了解作者的心情。通过我们的读,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什么呢?

生:(总结得出)快乐、高兴、愉快、兴奋。

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高声读出这种高兴的感情吧!(生齐读)

知意象、悟诗味:深入理解文本,赏析体会情感

师: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明白诗歌本身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四个字——“知人论世”,刚才我们提到了安史之乱,作者曾经写下过“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的诗句。那么你认为作者在颠沛流离中都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民不聊生,百姓无家可归。

师:作者有诗为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战争让很多人失去家园,很多人战死,血流成河。

师:有诗为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还有《石壕吏》中老妪的诉说: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当作者听说这一喜讯,这首诗歌哪个词语能表现此时作者的心情呢?

生:喜。(老师板书“喜”字)

师:是什么让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呢?

生:作者离开家乡多年了,忽然听到这样的消息,想起来多年的经历,现在终于可以回去了,所以会喜。

师:他有田园在洛阳,此前的洛阳已经遭受了两次沦陷,如今收复了失地,喜见太平,喜归故乡,不再流离。怎能不高兴?那么他的喜只为自己一个人而喜吗?或者除了自己一个人可以还乡,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有更多的人。

师:是啊,杜甫的许多诗歌就是这样的,他总是将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诗歌才被称作诗史。这并非一人之喜,乃万人之情,请你读出来千万百姓的喜悦心声——(生读)

师: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

师:(出示幻灯片)后人评价“此诗句句有喜跃意”、“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请选择其中一联,说一说哪些词体现出了作者心中的“喜”,并读出来。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边读边批注,按照要求先自己说一说,读一读。

生:我从首联中的“涕泪满衣裳”中可以看出来,作者因为高兴而泪流满面。这是喜悦的表现。

师:人最痛苦的时候不是哭,而是笑。人最开心的时候不是笑,而是哭。这是喜极而泣啊。

生:我来补充一下,这里有“忽传”和“初闻”两个词可以看出来,作者心里没有准备,也说明这个喜讯来得突然,更说明了作者一听到就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而流泪。

师:太好了,就应该像他一样这样理解。请你读出来这种喜极而泣。还有——

生:我从第二联中“却看”可以感受到作者回头是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家人,而“愁何在”则说明家人脸上的愁容已经不见了。说明不是他一个人开心,而是一家人都喜悦。

师:你和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加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流泪,而家人脸上的忧愁消失了,这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师板书“神态”)

生:作者是特别喜欢读书的,我从“漫卷”这个词可以知道,作者胡乱卷起来诗书,说明了他此时心里因为激动,不知道该做什么了,紧接着写他“喜欲狂”,说明他十分高兴。

师:请你读出他的欣喜若狂。(生读)金圣叹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指出,作者漂泊一生,只能用读书打发时间,作者爱书却又胡乱卷起,多么精彩的一个“漫卷”啊。喜欲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手舞足蹈的样子。这是写了作者的——

生:动作。(师板书“动作”)

生:你刚才说他年龄很大了,作者这么大年龄还要喝酒,还要唱歌,这更说明了他的高兴。

师:这句诗中有三个字很关键“放、须、纵”,你怎么理解?

生:放,就是豪不拘束,放开喉咙唱;纵,就是放纵。须,是必须,一定。

师:对。作者年龄已高,而且老年时体弱多病,却还敢如此喝酒,“放纵”二字拆开写唱歌喝酒,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内心无法克制喷薄而出的情感。请你读出来。(生读)

生:我还觉得这里面的景色也能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

师:是的,一切境语皆情语。说说你的看法。

生:白日是明媚的阳光,青春指春天的美景。只有当人心情好的时候才会看到这样的景色。

师:对啊,还记得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写的吗?感时——

生:(齐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这是什么描写呢?

生:环境。(师板书“环境”)

生:我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立刻就想回去。

师:刚才我提到了六个地名。这里除了你对“即”的理解,在这两句诗中四个地名中间还用了其他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思考)我从“穿”这个词中能够感受到速度很快,还有“下”“向”都是表示很快的意思。而且把四个地点这样连接起来,都是有深刻含义的。

师:别人写诗,只写眼前景物,远不过数十里,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这说明作者归心似箭啊。你觉得这里是作者真的回去了吗?

生:不是,这是作者心里想的。

师:(师板书“心理”)是的,这是心理设计的归乡路线。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读出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来。

师:让我们一齐读出他的喜极而泣——(生读第一联)

读出他的欣喜若狂——(生读第二联)

读出他的放歌纵酒——(生读第三联)

读出他的归心似箭——(生读第四联)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边听边展开想象,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听老师范读,听的同时请展开你的想象,结合诗歌的内容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又找一个学生配乐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读书,外面忽然传来有人奔走相告的消息,顿时就流下了眼泪。

师:你看到了一个悲喜交集的杜甫。

生:我仿佛看到了杜甫高兴得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手足无措,急于想把这个消息和家人分享,却发现家人脸上早已经露出了笑容。

师:你看到了一个欣喜若狂的杜甫。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语言的表达。

生:我看到了杜甫急切的在找酒喝,大声的唱着歌。

师:你看到了一个放歌纵酒的杜甫。

生:我仿佛看到了杜甫把诗书胡乱卷起,收拾东西急切要回去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一个归心似箭的杜甫。

师:让我们再一次一齐读出来作者这种内心的喜悦吧!(生齐读)

拓诗情、品诗韵:拓展升华主题,延伸感受情怀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诗歌历史中,唐诗是一处高原,是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盛唐时期出现了三位伟大的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生:李白、杜甫……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李白被称为——

生:诗仙。

师:杜甫被称为——

生:诗圣。

师:那么另一位被称为诗佛,他是——

生:王维。

师:在四万九千多首诗歌和两千八百多位诗人中,诗仙李白有着道家的飘逸,诗佛王维追求佛家的宁静,那么诗圣杜甫呢?杜甫凭什么成为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师:要了解一个诗人,不能只看一部作品,我们还要从更多的作品中来认识他。(出示:时代的不幸,成就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正是诗人的忧国忧民,才充分的体现了他见证时代的家国情怀。)

师:读下面节选自其他诗篇的诗句,选择其中一组,有感情朗读出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幻灯片内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垂老别》(节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节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节选)

 

生:(读)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我读懂了作者很同情百姓,对战争的痛恨。

师:“安史之乱”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杜甫更多的诗描述了百姓的苦难,因此他也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生:(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我读出了作者自己虽然贫困,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却还关心其他的人。

师:正因为他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有心系天下苍生的圣人情怀,所以他被后人称为“诗圣”。这就是他和李白、王维的不同之处。

生:(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从这里读懂了杜甫对百姓的关心。也读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权贵们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而且百姓们饿死路边,经受着战乱的痛苦。

师: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历史的现实,他的诗歌才被称为“诗史”,才成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读)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我从这两句中读懂了杜甫就像一叶孤舟,虽然身在外面漂泊,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故园洛阳。

师:(音乐起,至下课)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漂泊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菊花已经开了两次,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时间已经过了两年,作者此时脸上的泪,已经不再是开心的泪了,因为他还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中国人是讲叶落归根的。由于常年漂泊,穷困潦倒,体弱多病,但是家乡被收复之后的七年里,他先后辗转在四川、湖南、湖北各地,一直漂泊在回乡的路上,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舟中,并没有能够回归故里。

师:河南是杜甫生命的起点,而湖南则是杜甫生命的终点。如今,我们在这里寻着一个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心理历程,感受到了他非凡的一生,完成了这两点的对接。

师:最后,让我们化身杜甫,再一次感受这生平第一快诗所表达的急切还乡的感情吧!

生:齐声配乐背诵。

师:(朝天空拱手,高呼)子美先生,愿你在外漂泊千年的英灵,今日随我还乡!下课!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神态    动作

景物    心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