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们给了我信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后记
结果,今天的六人小组交流进行得井然有序。学生基本达到人人有发言的机会,组长开始学着发挥指挥作用,遇到难题,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分享。在全班展示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亮点。
片段一:
生1:我交流的是第五题:文化路小学组织学生参加“清理非法广告” 活动。四五年级参加的人数分别占全校人数的1/6和3/5。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四年级多全校参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我是这样做的: 3/5-1/6
= 18/30-5/30
=13/30(人)
答:占总人数的13/30人。
生1:大家有问题要问吗?
生2:请你说一说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为什么不能用加法呢?
生1:因为用减法才能求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四年级多全校参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用加法求出的就是一共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了。
生3:我认为你的做法有错误,得数的后面不应该加单位名称“人”,因为求的不是人数,而是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四年级多全校参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4:我认为你的答案写得不完整,没有说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应该完整地写出来: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四年级多全校参加总人数的13/30。
......
分析:学生的展示不一定都是正确答案,这些不尽完美的展示,往往会把易错点暴露出来。再通过大家的提问、辨别,是每一位学生都明白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一个完整的解答思考过程,就这样一点点的呈现在每位学生的面前。
片段二:
生5:我交流的是第8题。
通过计算和交流,我们组共有3个发现:1、他们的分子都是“1”;2、每道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关系;3、每组加减法算式中的两个分数是一样的。
谁有问题要问?
生6:我有补充,可不可以让我到黑板前面去讲?
师:可以。
他来到前面先板书:1/3+1/11=14/33 1/2+1/7=9/14
1/3-1/11=8/33 1/2-1/7=5/14
生6:大家请看,第一个算式1/3与1/11的分母相乘就得到,得数的分母,分母相加就是得数的分子;这两个分数相减时,两个分母的差就是得数的分子。第二组算式同样有这样的规律。
(话音刚落,其他学生都自发的给他鼓掌。)
生7:我想说一说为什么算式中两个分数的乘积正好是得数的分母,因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关系。
生8:我来补充一下出现这一规律的前提条件,那就是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互质数。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件才会出现这样的规律。
原本以为到这里就该结束了,没想到王语洋主动站起来。
王:我想把刚才大家的发现总结一下。当两个分数相加减,分母互质分子是“1”,分母相加是和的分子,分母相减是差的分子。
生9:我认为王语洋再加上一句话,总结得会更完整,那就是“分母相乘的积做得数的分母”。
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竟然找不到自己需要补充什么,只有和大家一起用掌声来表达对他们的鼓励。
这是我给孩子们上的第五节数学课,刚刚对他们进行了最基本的合作交流训练,他们就给我带来了惊喜,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谢谢这些孩子们,感谢他们为我增添了沿着“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自信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