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作文
濮阳市昆吾小学 刘桂彩
常常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总让我们注意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作文材料,可我们的生活太平淡了。从家庭到学校,再回到家庭,每天就这么两点一线。校园几乎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哪有什么好的素材?”这个学生的观点,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真是如此吗?菁菁校园,琅琅书声;大千世界,真善美丑……不知多少人为之留下优美的篇章,演绎出感人的情怀。难道是他们的生活特别精彩吗?不,只是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体验的心灵,一个善于感悟的头脑。
素材源于生活,只有学会发现、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来。而我最近所上的一节体验作文课,就证明了这样的观点。
一、前奏:体验情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3》,就是要求写一篇和秋天有关的作文。写什么呢?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果园内硕果累累的苹果、桔子;田野上金黄的稻子,长满胡须的玉米。有了,就让学生们去体会一下丰收的苦辣酸甜吧,训练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和积极性,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当你坐在沙发上尽情享受苹果甘甜的时候,苹果的香味浸透你的身心你是否想过它长在哪里?当你吃着妈妈精心烹饪的香喷喷的米饭时,你可知道米来自于哪里?当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你是否想象过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听了这样的一段话,有的学生漠无表情,有的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还有的则心虚地低下了头。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明天我们要去做一个尝试,体验一下摘苹果的感觉。”一席话激起千尺浪。同学们都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临下课之前,我吩咐他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带好必要的道具。
也许是对这样的活动感到比较新鲜吧,第二天,学生准备好了塑料袋,木梯等等。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二、序曲:感受深切的体验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它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
真正的体验开始了。学生们一窝蜂地挤出了教室,开始了他们为期一节课的去果园摘苹果。为了使他们的体验更加真实,内容更丰富一点,我给他们设计了故事的情节。摘苹果时分开小组,然后小组
过了一会儿,去办公室交作业本的两个学生最先回来了。一看见我,他们就说:“我们去把美术作业交给老师,结果她说我们是两个大傻瓜。”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抢着说:“因为我们没有说话,就用手比划,老师看不懂。”看着他们那气愤的样子,我在心里笑了。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同学们陆陆续续地都回来了。有的拄着一根拐杖,满脸通红,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有的眼睛上还蒙着布条,一边摸索着,一边往教室里走来;有的一脸狼狈,还不时地蹲下来,抚摸着摔伤的脚;还有的一进教室,就靠在门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大有一副“上气不接下气,中间差一点断气”的架势。很多人的嘴巴里不断地嘟囔着:“好累啊!”“好辛苦哦!”只见他们表现各异,但都非常兴奋,有的甚至还叫嚷着要去换一种角色体验体验。
下课的铃声响了,可是我发现还有两个学生没有进教室。我连忙发动学生去寻找,过了一会儿,他们回来了。原来这两个学生拄着拐棍、一路跳着去食堂吃饭,累了就停下来休息,所以刚才还在回教室的路上“跳”着呢。
三、高潮:淋漓酣畅的表达
体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兴趣。在经历了那样感受深刻的体验之后,同学们有了想表达的欲望,想一吐为快。而我就在作文课上,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口头表达的机会。
作文课上,在经过了短暂的小组交流之后,各组推选了代表开始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纷纷举起了他们的手。有的学生说:“一开始我想,盲人没有眼睛,东摸摸西摸摸,容易有危险。而瘸子呢,要跳着走路,累。所以我选择了当没有手的残疾人,想这样省力些。可是,谁知道,要想把一只排球从一楼踢到三楼,那真的是一桩很累很累的事情。”这时候有人附和说:“是啊,为了把排球拿上楼,我累出了一身的汗,还摔了一跤。”“最麻烦的是,我好不容易把排球踢到二楼,谁知一不留神,又让球滚到了楼底下。唉!只好再从头来过。”这是另一个学生的“辛酸借球史”。
扮演盲人的学生说:“同学把我的眼睛用布条蒙上以后,我的世界一片漆黑。心里一下子恐惧起来。”有的说:“我做了一回盲人,感受真是深刻。因为我的眼睛看不见,一直有人欺负我,我不知道被谁踢了一下,好痛。”有的说:“做了盲人后我知道了,做盲人真的好辛苦!想想我以前还欺负过他们,真是不应该。”还有的说:“有的同学欺负我看不见,好心地帮我带路,结果把我带到了五(3)班的教室里。我委屈得哭了,他们还哈哈大笑。”那个学生大概想到了那副情景,又快哭了。
做哑巴的同学说:“不能说话的感觉很不好受。被别人误解了还不能解释,即使有人骂了你,你也只能朝他们笑,因为你根本听不见。这真不是人过的日子。”有的说“做残疾人很辛苦。我想,经过了这样的体验之后,我以后会去多多地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我认为做人难,现在才知道做残疾人更难!”这是我们班的小淘气汤海涛说的,真是一语惊人啊!
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从他们的真实感受中,我发现,他们不但是在用自己的身体感悟着生活,更是用自己的心在体验着生活。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
四、尾声:水到渠成的写作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
即使有的学生没有体验或体验不深,怎么办?我想,学生的口头表达,正是展示了自己的体验给他人看。他们体验后的表达,不仅是把意思说清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体验感染了别人。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写作起来好下手多了,内容丰富多了,感情也真切多了。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草稿。看,这些题目:《来到无声世界》、《我当了一回残疾人》、《黑暗的世界》、《做一回盲人》、《辛酸的借球史》。一篇篇文章尽管尚显稚嫩,但却流淌着真情,充溢着诚心,洗去了虚情假意,读来让人深深地感动。一段短暂的残疾人生活,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孕育了难得的风景。这里,没有华丽的言辞,惟有诚挚的心意;没有生编硬造的痕迹,惟有真情的流泻。这心意,这真情,完全来自于真切的体验,来自于深切的感受。
为什么会这么迅速,又为什么这么容易进入情境呢?原因是他们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同学们都置身于事中,亲身体验了一回。因为是亲历的事,同学们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体验是学生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的源泉。学生并不像以往那样在生编硬造,而都是在写生活的本身。这不仅解决了作文的“米”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这篇文章成文时间虽短,但是写得有真情实感,写出了自己心里的话,这正是新课标要求学生所能追求的。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