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的点滴启示
韩素静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是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教育学院的36天观察、学习、思考的真实记录。说起北京十一学校,我们很多人都会大加赞叹,李希贵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针,已经让北京十一学校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标杆,那么,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校长李希贵到了开放的美国,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世界,这个教育世界又会引起他怎样的思考呢?
“凡事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是我在读这本书时的切身感受。书中记录了美国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对于“20以内的乘法”这类作业,美国学生能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一个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算式:
10×2=20 5×2×2×1×1 =20 2×10=20
4×5=20 5×2×2×1 =20 10×1×1=20
5×4 =20 5×4×1×1 =20 1×20=20
20×1=20 1×1×1×1×1×1×20=20 4×1×5=20
2×5×2=20 5×2×2×1×1×1 =20 5×2×2 =20
看到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否感觉学生太啰嗦?是啊,确实是啰嗦,像5×2×2×1×1×1 =20和1×1×1×1×1×1×20=20的1,有必要要嘛?但美国学生就这样写,美国教师呢?美国教师对这些大加赞赏,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孩子的创造力,这些重复的数字可能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站在成人的世界里,你永远不知道学生的世界有多少奥秘,教师,就要尽量呵护孩子这份神秘。通过李希贵先生的眼睛,我们也看到了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在美国一个家庭中,当幼小的孩子攀爬椅子时,爸爸没有阻止,而是确保椅子本身不会摔倒。至于孩子会不会自己摔倒,他反倒并不怎么在乎。在我们眼里,这似乎不可思议,那么小的孩子,不注意安全怎么行?但在美国家长眼里,如果一味地对孩子说“不”,就会让孩子缩手缩脚,最终形成一种消极人格,扼杀她的创造精神和自主意识。这点,对我们是否也有所启示?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就要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爱好。在《为什么让孩子们都在课间挤厕所》一文中,李希贵先生就敏锐地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全校几千人一同上课间操?为什么要让有着不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经年累月地做一样的体操?而且,从效率的角度来说,4分钟的课间操锻炼,我们常常需要8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集合。”是啊,给学生不同的选择,让他根据他的喜好去选择,不也很好吗?
在选择中才能学会选择,当孩子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的时候,他才会全力以赴,他才能披荆斩棘,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规划人生。是的,任何一个人,他随时都会站在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做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选择,换句话说,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结果,不会选择,或者没有正确的选择,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近段看日本小说《遥远的声音》,当一个凡事都要听从妈妈安排的孩子不幸去世之后,家里的电话每到周末都会响起,原来,那是孩子打来的,因为他要听妈妈的安排,看看他的周末该怎么度过。
这,是否教育的悲哀?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选择,只有给了他选择权利,他才能真正思考,真正长大。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就要力争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一个平等的平台。在美国,教室里没有学生干部,班里所有的班务分给所有的学生,有多少位同学,就有多少件事情,多少份责任。总之,在这里,孩子们有同样的机会,通过这些形式,学生骨子里的平等意识得到了锻造。
……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育者就要有开放的思维、包容的胸怀和不凡的气度,有了多元的思考方式,才有利于各种有个性的人才自由自在地舒展和成长……但愿,我们都有这种意识,在能够做到的时候尽量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