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创设贵在真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创设情景只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很多老师的公开课、选拔课、常态课上,常常看到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精心设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近来听了
上课伊始,
一、 领取通行证。
去度假村游玩,要先获得通行证。于是学生在通行证的激励下,解答了两道数学题:1、用数字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2、用数字1、2和3这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二、 更换新衣。
顺利拿到了通行证,还要更换上去度假村的新衣服。这一环节,老师课件上出示了两件不同的上衣、一条裙子、一条裤子,问学生能搭配出几种方案。学生动手搭配,热闹非凡。老师讲评这道题时,问学生:“你喜欢哪种搭配方案?穿上这样的新衣服,你高兴吗?”
三、 免费午餐。
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现在我们穿上了度假村专门为我们准备的新衣服,顺利来到了度假村。热情好客的度假村老板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麦当劳食品。”接着老师课件上出示了三种不同的点心和两种不同的饮料,让学生设计出几种午餐的搭配方案。学生动手连线,各抒己见。老师找小组汇报后问:“喜欢这些搭配方案吗?这些麦当劳食品好吃吗?”学生也只
课尾老师进行总结:“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度假村进行了开心游玩,我们得到了一身漂亮的衣服,吃着丰盛的免费午餐,开心吗?”
这是
课堂教学中,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那种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独具匠心”的创设,只能虚造声势,喧宾夺主。难道课堂中精心创设的情境活动只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加点“味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