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一年级作文 >

花开无痕——我与阅读作文

2018-05-31 
花 开 无 痕——我的阅读史收到任务,将自己作为一名种子教师来培养,感觉受宠若惊。当看到需要以“我的阅读史”
 

花 开 无 痕

             ——我的阅读史

收到任务,将自己作为一名种子教师来培养,感觉受宠若惊。当看到需要以“我的阅读史”为题将自己的阅读经历写出来,心中倍感惭愧。让我将自己的阅读经历按“史”来写,压力甚大,回想自己的读书点滴只能用“小结”来形容。

幼年时期: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是一名军人,当兵二十多年,妈妈在企业上班,因以前部队严格控制计划生育,我是跟爸妈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独生子女(爸爸转业来生的弟妹)。印象中,小时候的我并没有自己读太多的绘本书,看过的也是一些很薄的小画册,再说了,那时条件有限,像现在到处可看到、可买到的绘本书少之又少。但我清晰地记得,躺在床上听爸妈每晚给我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事,有民间流传的小故事、课本上易懂的叙事故事、杂志上的故事……大到政治文化革命(日本人迫害百姓、大锅饭、如何挣工分)小到家中琐事(外婆裹脚、童养媳、爸爸妈妈玩什么游戏等)。还有一些民间童谣,都是我小时候张嘴就来的小文章。到现在为止,我还继续给我的儿子和女儿讲着《斗儿.升儿.簸箕口儿》的故事,里面的情节记忆犹新,照样能把自己的孩子吓得钻进被窝,逗得哈哈大笑。《花椒树》《金豆银豆》的童谣也伴随了儿子的幼年时代。

我想也可能正是那时烂熟于心,俗雅共赏的民间小故事、小童谣,激发了我后期对文字、对阅读的热爱吧。

小学时期

后来,在奶奶和叔叔大伯的极力要求下,也为了要一个弟弟妹妹,爸爸转业回来,那年我正好8岁,上一年级。我跟着爸爸妈妈住在单位,每天晚上照样能听他们给我讲《三只小猪》《碗豆公主》《风儿的故事》《懒妞兰兰》《白雪公文》《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说实话,我是个情感超丰富的人,也是个超级电视迷,从小吃饭端碗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美少女战士》,甚至那年看毛主席逝世多少周年也能哭得眼泪花花,看起电视简直叫走火入魔。在学校,我所读的最多的书估计就是《阅读》和《作文书》了,但是就因为这些书,就因为这些知识,让我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让我有了阅读兴趣,我在这些基本读物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我今后的阅读打开了一扇窗。

现在回想孩提时的小人书和小故事,永远都是我难以忘怀的记忆。一本本小书上,印满了动人逼真的图画,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虽然现在,我已把书中的故事忘光了,况且有文脉的书也没看多少,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但我深知,是这些有着历史印记的小人书和小故事,让我学会了许多做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

中学时期:

我真正阅读应该是从初中开始,那时课本上的故事也能将我深深吸引。老师讲着四大名著多么多么地精彩,扑克牌上也尽是书中的人物,那绿萝长裙、那凤冠霞帔、那迷死人的容貌……于是我拿起了第一本(《西游记》看过电视,其它两本不感兴趣)四大名著——《红楼梦》。不记得读了多长时间,只知道当时一知半解,但却被里面的情节深深感动着。后来再看书或电视剧,没有哪一次能和第一次相比。那种对书的渴望、对书中情节的好奇、对书中人物的喜爱,那第一次读名著的感觉,为我一生的阅读,绘上了温暖的色彩。

初中三年,只要学校让订杂志,《中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童话大王》《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故事会》都是我必定图书。这些通俗却带给我快乐的刊物出现在我的周围(当年,我察觉不到这些刊物对我会有什么影响,我只是觉得好看,喜欢)现在想来,这些文章让我慢慢的了解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也为我的阅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师范时期:

上了师范,言情小说读了不少的。特别是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每天准时守候。琼瑶、席绢的好多书我都看过,每次都会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感动的稀里哗啦,羡慕文中的主人公那么楚楚动人,惹人怜爱?怎么会有那么优秀的男主人公懂她们,爱她们,爱得不顾一切,惊天动地?当时我还会天真地想:现实中的我以后也会得到这样的爱吗?会遇到这样的主人公吗?等等疑问在我的青春期懵懂,而这一类不切实际的言情小说也在我的诸多疑惑中慢慢失去了它的光鲜。

后来一本三毛的《撒哈啦的故事》让我有了第一次转型,我爱上文中质朴、轻松的语言,它写出了真实生活的成长、经历、爱情。

工作期间:(自读、与学生共读、与儿子共读)

一、自读

2001年我毕业分配,踏上了我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带着憧憬和小小的不安,我来到了这个离家一个小时左右车程的谢旗营镇中心小学。我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准备开始实施我的理想与抱负。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四十几个学生要跟着我学语文,跟着我学做人的道理。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充分的和学生融合到了一起。可是激情消退之后,我陷入了诸多苦闷:课堂教学让我焦头烂额,总觉得什么都该学,完全 “填鸭式”的教学;管理学生更是让我手足无措,甚至被班中的 “另类生”气得捶胸顿足。我突然有种入错行的焦虑,语文课,要深入学生内心,该如何去做?我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取经,从他们的传授中,我深知: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光靠自己的一腔热情根本是做不好的,教学是艺术,班主任工作也是艺术,这艺术如何学得?我开始研究教学,研究学生,读了很多课堂方面的书,比如《魏书生、欧阳代娜思想集》、《爱心与教育》。

2004年工作调动,我来到了县城的小学(现任教学校),这里的环境,这里的老师,这里的管理,都是沉浸在书香氛围中,他们对书的渴求、对知识的渴望,更让我坚定了信念:我要读书!也就是这时,我真正步入了这个读书行列,开始了我真正的阅读之旅。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收获是最多的。因为我明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不,现在应该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长流水。”

一开始是学校组织集体学习写下读书笔记,到后来的情不自禁拿起书本,写下感想。班主任工作繁重而琐碎,为了搞好工作,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我主动阅读了一些贴近教师,浅显易懂,结合案例的读物,比如张万祥主编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王晓春主编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张万祥万玮主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三十位优秀教师的案例》、刘德儒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而后又看了一系列教育演讲录,比如朱永新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等。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班主任工作上的相关指导,也让我对教育的艺术有了粗浅的了解,对理想的教育抱有美好的期待。特别喜欢《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原来,管理可以这样管,也学着魏老师带班,孩子违规——写说明书。希望孩子每天写日记——提高习作能力,也是道德长跑。动员孩子们写日记,可是学生反抗的声音太大,坚持不下,也只能保留最低底线,两天一次日记,三天一次作文,这样的方法还行得通。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书中让我明白: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的班主任工作少了盲目和即兴,多了理性和专业……

在教学方面,《教与学》和柳秀梅《决定一堂课的关键》《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等,对这些优秀教师在语文教学上的探索深感钦佩,他们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不断思考,探索教育实际,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我的助手,我也是学生的助手。”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感谢魏书生。读于永正。读魏书生,使我感觉到,原来,读教育教学书籍也可以很快乐。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对书的热爱与日俱增,喜欢上很多很多,想起中学时期我看过的第一本大作,再加上我在教五年级下册时遇到一篇文章《描写人物一组》中有一段对王熙凤外貌的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葭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哨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那真叫一个“美”!于是我再次拿起《红楼梦》,去细品这本中国古代文化瑰宝。读好了,了解红楼世界的人物特点,也就有了基础了,讲起课来侃侃而谈,游刃有余。

还有意境纯美的《草房子》,它从平常事中流露出了真善美;神秘莫测的《世界未解之谜》,把一个个历史事件描写的扑朔迷离;充满坚强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从作者眼前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贯穿历史的《上下五千年》,使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多才和中国悠久历史的文苑;喜欢《窗边的小豆豆》系列,特别是小林校长的理念、做法,对教育是很有启迪的,读《窗边的小豆豆》,使我对“差生”更宽容,更有耐心……

2014年,我有幸听了著名讲师兼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堂课,那真是让人感觉到了中国诗词的魅力所在,课堂上诗意盎然,课堂教学行云流水。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几乎颠覆了我过去的许多想法。读后有豁然开朗的感受:教师教的是底蕴,是文化,是人生的感悟!生活是语文生命之水,教师把一己感受上升到人生哲理的追思,人类情感的拷问,上升到圣洁的高度,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课堂诗意盎然。

二、与学生共读

2009年,新教育春风拂来,各校之间更是让将“晨诵  午读  暮省”“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搞得如火如荼。这时的我也乐在其中,朱永新的《新教育》观点独到而又切合实际,浅显易懂,我觉得很好。

我和孩子们相约每周三下,徜徉在书海,共同成长,弥补了我小学、初中的读书空白。我们读了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篇文笔很优美的小说,里边的故事使人回味无穷,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油麻地四季的景色描写的优美迷人。从中收获了真诚团结、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让当今的少年儿童知道,时刻都要坚强刻苦,最终才会成功。《青铜葵花》让我不禁动容。每一篇故事都让我落泪,每一篇故事都让我感动,这些文字散发着墨香。它让孩子们懂得心善一点,感动多一点.青铜葵花虽穷,但掩盖不了那一颗颗善良的心。《根鸟》是一部梦幻般的小说,它把我和孩子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让我也在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体验着一个真实、丰富的人生。《大王书》、《细米》等作品时刻感染着我和孩子们。

沈石溪,著名的 “动物小说大王”,最擅长写动物小说。代表作品:《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白象家族》《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一只猎雕的遭遇》《大鱼之道》《和乌鸦做邻居》《野犬女皇》、《鸟奴》《圣火》......在这儿提到他,是因为我在和学生共读期间,他的作品带给我和孩子们很多警示,富含着强有力的教育意义,借动物体现了一些社会现象。当时我的同头班王老师,为他们班孩子共借了一本《再被狐狸骗一次》,我被书的题目所吸引,接着被内容所感动,他实实在在的体现出的母爱的伟大,父爱的深沉。于是,我让全班学生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学生们也如饥似渴。《斑羚飞渡》中我们被斑羚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斑羚门在种族灭亡之际,居然可以想出牺牲一半拯救另一半的方法。《混血豺王》这本书,我被白眉坎坷的一生所震撼。书中讲述了一只猎犬和母豺交配所生的混血豺白眉儿下半生的经历,体现了社会现状: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要学会感恩。《最后一头战象》中“怀旧”“纯洁”“忠诚”是它的代名词,它让我惊讶,我万万没想到我会从一头大象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剌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教育对于一个人终生成长的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作用的。一个有责任的教师,关心的是学生心灵的成长。教师通过引导、沟通、示范、帮助,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阅读之旅。

三、与儿子共读

儿子上幼儿园开始,伴随着儿子成长,也买了一些绘本。现在的绘本真的好,不只是适合儿童阅读,成年人读起来也是另有一份风味的。《失落的一角》《神奇的校车》《十四只老鼠》《阁楼上的光》《爱心树》《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猜猜我有多爱你》《蚯蚓日记》,彩绘《昆虫记》《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鲁宾逊漂流记》《小猪稀哩呼噜》《月亮生日快乐》《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鸦》《犟龟》《小猪变形记》《狼大叔的红焖鸡》等等,这些绘本童书,我和儿子亲子共读,拉近了我们心的距离,也充分激发了他的阅读兴趣。

为了让儿子也能在书香中成长,我征得孩子的同意,在网上为他购买了很多喜爱的图书。现在三升四的他可以称为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只要是他读的书我都会看一遍,主要是和他交流时有话可说,不能被小家伙给问住,同时也能增长见识。我们共读了不少杨红缨的系列图书,如《笑猫日记系列》、《马小跳系列》;梅子涵系列,如《宽恕篇——学会原谅,学会爱》《正直篇——永远只做对的事》《孝顺篇——妈妈,我要抱抱你》《自信篇——为自己加油》等;注音版的《四大名著》、《鲁宾孙漂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昆虫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阅读让他改变了很多,他能够静下心来细品一些文章,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自己写的文章也多次被《校报》刊登。只能说是“阅读,让我们有了完整幸福的人生”。

 我花了近两周时间吭吭吃吃的整理了一下我的阅读史,整理之后,虽没有豁然开朗,却也有警醒之功效。一个人的阅读史,其实就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体现,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如此,人要有内涵,要有韵味,那就要不断学习、阅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