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苹果的思索
无意中,翻到这样一个关于画苹果的资料:美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子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的苹果像西瓜,第二次画出的像梨,第三次画出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体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得就像苹果。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简单的一个画苹果教学,实际就是中国和美国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理念。
从表面看,美国人很笨!这么简单的一个画苹果教学,至于搞得那么麻烦吗?又不是上自然课,何必让学生又是观察,又是摸,又是闻的?还让学生咬上几口,这符合卫生标准吗?学生把苹果吃完了,用什么画?有的半拉苹果,有的完整苹果,画出来按什么标准评分?考试要让画苹果,你画个半拉苹果,人家不给分咋办?……真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还是我们中国人聪明:继承前人的经验,几分钟就把问题搞定了,学生会画苹果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了!美国人,哼,真是笨到家了!
美国人真的笨到家了吗?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为鱼总有吃完的时候,而掌握了捕鱼的方法,则受用不尽。教会画苹果容易,像我们中国的老师,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但是,我们的学生学会画的是什么苹果?是黑板上的苹果,是老师的苹果。我们只是学会了画这个苹果,我们学会观察了吗?如果让学生画别的苹果,画老师没有教过的事物时,我们怎么办?
中国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此。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是一切为了考试。似乎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至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多少,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尽可束之高阁。如果考试时,考了画苹果,学生把书上的、黑板上的、老师的苹果,惟妙惟肖地临摹下来了,学生就可以得高分,教师就可以得奖励。会画这个苹果,能不能画别的苹果,画梨、画桃、画鸡蛋……仿佛这都不是我们中国教师的任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极端的功利性是中国教育最大的“绊脚石”。
我们天天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如此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下,这可能吗?学生都在画同一个苹果,都在比猫画虎,都在“像不像老师画的苹果”的评价理念指挥下,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精神从何弹起?
而且,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逼着天真活泼的小孩子,天天画同一个假苹果,重复咀嚼被别人嚼过的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不厌烦倒应该是怪事了。但事实上我们就是这样在搞教育,重复抄写,题海战术,“头悬梁,锥刺骨式”的苦读,我们的学生学得真苦、也真累!因此,我们的孩子喜欢读书却不喜欢上学,喜欢上学却不喜欢上课。当有一天教师开恩说:“今天不布置作业了!”学生一定会高呼万岁!仿佛是出笼的小鸟。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我们埋怨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一代不如一代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
比较而言,美国老师的画苹果教学就要有趣的多:学生自己在观察,在尝试画自己看到的苹果。画苹果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创造的过程,无论画得好坏都是自己的成果。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提高了,今后画别的事物,自己能独立完成创作,那种自豪和成就感不是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