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马鞍吗?
“你见过马鞍吗?”这是“汉字英雄”比赛中于丹老师问一个小选手。“见过。”“它是用什么做的?”“牛皮。”“你再想想,马鞍的‘鞍’该怎么写?马——鞍。”虽然小选手最终还是没能写出来马鞍的“鞍”,但我知道至少他见过马鞍。后来于丹老师解释令小读者心领神会,凡是与 “皮”有关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革”旁,如鞭、鞋等。试想,如果他根本没见过,怎么会知道和皮有关,以“革”为旁。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事,女儿和我回趟老家,以前家庭织布的用具基本已不用,母亲便把那些络绂串在晾衣服的铁丝上,以防铁锈粘在衣服上。女儿看见了好奇地问:“妈妈,干嘛把这小竹子弄成一截一截的串在上面,干脆弄个长的串上不更好吗?”“这原本就不是串在这上面的,只是你姥姥废品利用。”“那是干什么的?”女儿更加好奇地问。“这原本是织布用的络绂。”没等我说完,女儿就一边又一边的重复着跑去叫爸爸:“络绂?络绂?你见过络绂吗,爸爸?”孩子的爸爸被拉出来后,看着这些小东西,不知从何说起。幸好,西厢房的棚子里还有一台被废弃的织布机架子。她爸爸把她拉到织布机前说:“你想想,这几天在哪里见过这个?”“在《花木兰传奇》中。”女儿想了一会儿了,突然惊奇的大喊。“木兰,坐在上面干什么?”爸爸问她。“织一种叫‘和亲图’的锦。”“锦,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布,织锦就是织布。”爸爸接着解释说。“织布和那个络绂又有什么关系?”她又眨着小眼睛问。“这个我来解释,”我指着织布机上一样一样的东西说:“这个架子就叫织布机。最前面的大轮子把线并排一圈一圈的绕上,然后通过叫橧的网子把线穿过去,把一排线分成上下交错的两排线,再通过这个叫杼的竹制品,梳理通顺。然后,把线头绑在最后面的小轮子上,开始织布。织布时,才用到络绂。织布机上的那些线都是纵向排列的,叫经线。要想织成布,还必须有横向的线交叉织在一起,这个横向的线就叫纬。先把需要的纬,用纺线车绕在这个叫络绂的小竹筒上,然后把络绂用细竹条串起恰在梭子上。这样就可以像木兰那样坐在织机上来回撂着梭子织布了。”“妈妈,木兰使劲一下一下地拉,是不是在使劲砸,让线排紧呀!”女儿又问。“妈妈,你以前也会织布吗?”“我不会,但我会给你姥姥绕络绂。”“姥姥,真厉害。我能不能也给姥姥绕络绂?”“现在很少有人织布,如果姥姥再织布,一定叫灿灿绕络绂。”我怕她再闹下去就拉着她到屋里去了。正好床上有现成的布。我接着模仿于丹老师的样子解释说:“一些绞丝旁的字就源于这里。如经、纬、线、绕、缠等。”孩子点了点头。看得出来,孩子真是打心底里感到稀奇和羡慕。
我心里暗自窃喜,这样教孩子不仅了解了织布机,还真正理解了这些字的由来,记起来会更长久、更准确。
这也令我想起了一句话,“知,是行之始,思之端。”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要让孩子多观察、多体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心灵体验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理解的更深刻,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现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去主动探究、感悟、建模。实际上就是在提倡实践。
《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一方面,提出了学校进行学习的主要组成形式,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条辩证的学习规律即课外课内必须紧密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正业”’与“居学”相辅相成。“藏”是修的基础,“修”是藏的提高。“藏息相辅”教学原则的延伸到今天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融合己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比如任何学科学习,它的内容浩如烟海,如果单纯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仅要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同时更要扩大知识含量,拓宽视野,使自己能触类旁通,广博的认识客观世界。在《论语》里也有类似的论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荀子也言:“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无一不在昭示着一个道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让孩子多从事实际观察、实践。否则我们孩子学的东西“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