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雷夫有多远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带给我的思考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应该能够勾起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希望,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如何进行把握,才会有奇迹发生,哪怕只有一点点。”这是《中国教师报》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在雷夫的教室,有一个个穿越学生生命的课程,在阅读、写作、数学、历史、自然、艺术、体育、经济学这些基础的优秀的课程为前提下,莎士比亚、摇滚、旅游课程的卓越伴随着他运用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这间教室,成了创造奇迹的地方,这间教室里的学生,也因此而成为优秀,甚至卓越。
只是,我们离雷夫究竟有多远?
关于愿景
曾经读到干国祥老师对于愿景的诠释:“在《夏洛的网》中,无论是小猪威尔伯,还是蜘蛛夏洛,或者自私的老鼠坦布尔顿,在开始的时候,它们都没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然后,夏洛发下誓言要拯救威尔伯,于是拯救威尔伯,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愿景,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从中经历、从中穿越,并最终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雷夫和他的第56号教室,就拥有他们的愿景:“工作、娱乐,追求卓越。”他着力于学生品格的培养,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激发学生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学生一生的根本,学生们谦逊有礼,而且诚实善良。他带着学生们徜徉在阅读、写作、数学等基础课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带领着学生穿越着莎士比亚、摇滚乐、旅游等卓越的课程,通过学生用足够长的时间来穿越,在穿越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真正的内化到了学生的经验中去。
这些日子看常丽华老师的帖子——《小蚂蚁们的伟大起点》,感觉常老师就像我们身边的雷夫,她的一年级的孩子们,从刚走进教室,就被赋予一个共同的愿景: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一个卓越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拥有描绘梦想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双梦想的翅膀。
美国哲学家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走路不知道要去哪里,你就很可能无法到达那里。”这句话中的“那里”,应该就是我们共同的愿景,问问我们自己,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孩子们,是否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是否有属于我们共同的“伟大的事物”,比如故事、写绘、日记或是某种课程,可以使孩子们在岁月中相互编织,并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关于课程
在雷夫的第56号教室,他的课程既全面,又优秀,甚至有卓越的课程成为教室的支撑。
他的莎士比亚课程,学生们要经历一些困难,克服语言障碍,试着发现莎翁字里行间的种种力量,并且研究原文的做法也提高了学生们开始念台词时就能迅速掌握莎剧律动的可能性。这个课程还关乎于学生的语言、音乐、团队合作、冒险、纪律、勤勉,以及自我发现。
他的旅游课程,有着明确的活动计划,知识的准备,物质的准备,了解目的地的历史,认识离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知识、道德与世界的关系,同时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学生们在旅途中改变生活,这就是穿越这门课程的全部。
干国祥老师说:“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
常丽华老师带着她的孩子们穿越“农历的天空下”诗词课程,背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是音乐、书法、国画、民风、民俗……他们不仅穿越了四季的芬芳和色泽,穿越了诗歌的词语与音韵,还穿越了数千年文化的灵魂。现在,她又带着她的一年级的“小蚂蚁们”穿越着“小蚂蚁的歌”的晨诵课程,围绕着“小蚂蚁班级”的愿景,结合班级管理,为期两个月的晨诵课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植下一个美好的愿望:每个孩子都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除此,还有“拼音课程”、“班级管理课程”……“卓越的课程,就是把我和我的孩子们带向卓越,带向某个领域的本质课程,就是已经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此课程精彩的事实。”常老师如是说。
刘良华教授也曾说道:“一个好老师,他首先必须是一个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再回头问问我们自己,我们是否拥有做出课程的信念,是否敢于挑战自己,在教学中,不是往学生的大脑中拼命地填充知识碎片,而是通过足够长度的课程,让原本无意义的碎片重新发挥作用,并真正的内化到学生的经验中去?
我们离雷夫有多远?
如果仅从这本书中收获了激励、震撼、羡慕,感受到了雷夫的疯狂,教室里的信任,那么,我们基本上等于没有所得,正如《中国教师报》推荐里所言,我们该如何进行把握,把雷夫的实质带入我们的教室,让奇迹也在我们的教室发生,哪怕只有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