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晴
争议 深思
周三教研活动日,王老师说课,内容是《统计》。
本册学习的统计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王老师先对教材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针对教材安排与学生情况进行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程序的设计,给我们进行单元教学以启示和引领。接下来,陈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统计图上面的时间要怎么写?是统计时的时间还是现在的时间?
一个小问题,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不是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老师们的思考与交流。我们想到了统计的目的就是为实际的生产或生活服务的,因此,统计要做到准确性、及时性,只有准确、及时,才能便于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以便做好新的决策或改进措施等。为此,我们觉得,统计图上的时间也不是随随便便写一个就可以的,要根据统计的情况和实际填写。如:统计的是2013年的生产情况,时间就是在2014年的元月。
通过交流,我们解决的不只是一个统计图上时间填写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对统计的目的、统计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让我们在教学统计部分内容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路。
如果说老师们在本次教研中思考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张校长的一个问题所引发的:为什么不用平均数来比较近视年龄是不是提前呢?一个问题出来,办公室里一片静寂,我们组的老师们还真是没有这样想,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是呀,为什么不用平均数来比较呢?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也是对教材安排的一个疑问。我听得见办公室里思考的声音:
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学习统计而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吗?
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与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得到的结论一样吗?
为什么教材中选择这样的案例呢?
“平均数容易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影响,我想可能是这个原因,不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受到较大数或较小数的影响,比较的结果不是很科学。”
“平均数没有统计图的形式更清晰、明了。”
“计算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平均年龄是12.2岁,家长患近视的平均年龄是14.6岁,能看出患近视的年龄提前了,说明用平均数也能够解决问题。”
“但平均数解决的只是年龄是不是提前的问题,对于后续的研究与需要做什么样的分析或者措施作用不大。数学的学习不单单是只要会做题就行了。”
“确实这样,既然调查中小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就要从调查发现的数字中看到一些问题,根据调查的情况解决一些问题,不是调查了,计算了,这件事就完成了,这就失去了调查的意义。”
……
对于为什么用统计而不用平均数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仅有教研之中的讨论,更有教研之后的思考。再读教材、再思考,确实教材的设计自有它的妙处。看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发现:7岁以下、7~9岁、10~12岁,中小学生开始患近视的人数比家长开始患近视的人数多,尤其是7~9岁,很明显看出中小学生开始患近视的人数多于家长。而13~15岁、15岁以上,是家长开始患近视的人数比小学生多。根据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开始患近视的年龄比家长提前了。从统计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小学生7~9岁患近视的人数比家长多得多,15岁以上家长患近视的人数比中小学生多得多,根据统计情况,我们要思考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由于科技的发展,孩子从小接触到电视、电脑、游戏等,这些电子产品影响着孩子的视力。而相对来说,家长们是15岁以上近视的明显多一些,是由于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紧张、用眼不当造成的视力下降。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点思考: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研读教参,明白教材的设计意图,真正的吃透教材,我们才能够用好教材,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真正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启迪孩子的智慧、发散孩子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