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不再唠叨你
每一个妈妈从心里都不想唠叨孩子,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唠叨孩子的妈妈却是凤毛麟角。作为妈妈,对孩子总是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
有一个妈妈说,看到孩子做不好,到时候就不当自己的家,吵孩子,唠叨孩子,孩子烦,自己也难受,过后又后悔,哎,养个孩子真难。其实我自己不自觉也有这样的行为,也总是体会到培养孩子成长的不易。
近日,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非常具有针对性,我对好入座,反省自己,告诉自己不要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
改变自己,成就孩子,从我做起。
引导和唠叨对比找差距
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但不喜欢我们的唠叨。那么,引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引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 衡量一下自己,是亲切的时候多,还是责怪、警告的时候多?我很惭愧,对孩子也有责怪、警告的时候。 二、引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对照自己,是鼓励的时候多,还是没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加以尊重?仔细想一想,自己很多时候就不由自主把孩子当做“我的”,而不是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很容易就会缺乏应有的尊重。 三、引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孩子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孩子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孩子听见妈妈的话,当做耳旁风的时候,自己就该注意了,是不是唠叨过多?很多时候都是这个原因。所以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
对治的方法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作为我们的我们,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我们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其四、制定家庭日常行为准则。围绕家中大事、要事与孩子作出明确分工,提出具体要求,让他们独立活动。而且坚持定期检查,及时表扬成绩,纠正不足。一些小事,应该做到忽略不计,因为孩子毕竟还小,过多指责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就该找一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了。我们学会反省的时候,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化着,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
唠叨,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我告诉自己,别再让爱变成一种伤害。
孩子,妈妈不再唠叨你。
590){this.width=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