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动力从哪里来-----我的暑假阅读计划
由于学校读书节的推动,这个学期我读书读的最多,也最杂-----教育类、古文经典类、诗词类,经典童书等,不知道为什么越读越是觉得心里很沉很沉,说不出为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懂得东西太少太少,尤其是读叶嘉莹的《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叶老对诗词的研究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我是个喜欢诗词的人,只是喜欢,有时候也能看出哪首诗写的好,但是都是凭感觉,却不知道怎么好,好在什么地方,读了叶老对诗词的分析,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也更加觉得自己对所有的东西懂得只是皮毛,心里有一种焦虑,一种渴求自己的学识能够达到某种境界的焦虑。
兴之所至,最近一段时间开始读《论语》,可是发现长篇大论的读,根本不行,一是因为一会就厌倦了生涩的古文,觉得它全没有诗词的浪漫和美丽,二是因为读完以后脑子空空,什么也没有留下。于是决定采取“冷读”的方式,每日读一句并背诵下来,细细品味。连续读了十几天,倒是觉得真有点通了的感觉,觉得能读进去了,能读一句得一句了。
觉得自己在读书方面已经是很勤奋了,可是和博友一交流,却发现自己还差得很远很远,博友几年前就已经把《论语》读了好几遍,我现在磕磕绊绊的试着读的东西,博友们都已经熟读并融会贯通了。再看看他们的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深度,真是觉得难以平等的对话。
读书的动力从哪里来,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不安中来,从和博览群书人对话时能够平等、不自卑、不仰视的渴求中来,从阅读中完善自我、开阔心胸的乐趣中来。
有人说:“读书不是目的,甚至思考也不是目的,如何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对生活真正感到圆满,才是最重要的。读书,思考可能是这条探索的路上不大可缺少的环节。”
我欣赏这句话。放假了,有大块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了,那就让自己带着内心的不安、渴求、乐趣重新上路吧。书山、学海就在前方!
我的暑假阅读计划
一、 将“冷读”进行到底。
《论语》冷读是一种最笨、最慢的方法,如蜗牛爬行、如老牛拉破车,但是对于我来说,它却是最有效的方法,经过一番“冷读”,我能真正的领会每句话的意思,再加上一番天马行空的所谓“自我感悟”,就基本上能背下来原文,而且感觉和自己以前的经验对接,纳入了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慢也好,幼稚也好,暑假里,还是要继续将《论语》“冷读”进行到底。
二、 学习性阅读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以前读书也多偏重感性阅读,速度很快,不摘抄、不批注、不重读,所以书真的看了不少,但大都是浅尝辄止,所以现在总是感觉头脑中的东西太少、太浅,暑假里主要进行学习性阅读,精读、细读、做好笔记,争取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三、 大量背诵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写一些东西,但是总是觉得有很多的东西似曾相识,好像在哪儿见过、读过,但是又想不起来原文,非常苦恼。后来读到《武凤霞讲语文》一书,才发现武老师背了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她的脑海里储存着,随时提取,又怎能不融会贯通,写起文章来又怎能不妙笔生花,讲起课来又怎能不旁征博引?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医生,一边给病人治病,一边翻查医学书的相关知识。那时候就隐隐约约的意识到背诵的重要性,只是种种原因,没有付诸行动。好在看了叶嘉莹老师的书以后,我已经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电脑启动的时间、等人的时间背了好几首诗了,而且从中品尝到了背诵的乐趣。总而言之,已经开始行动了。假期里,每天早晨的时间一定要交给朗读和背诵。
四、 读诗词
最近读了很多诗词赏析类的书,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纳兰词典评》、叶嘉莹的《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泰戈尔诗集》《席慕容作品集》等,觉得自己对诗词的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诗词真不愧是人类文明中的璀璨明珠,是瑰宝,从诗词中能够读到人生的哲理、人性的感动、自然的神奇、历史的浩瀚;在诗词中寻找着心灵的慰藉,在诗词中提升着自我,完善着人格。每每捧起一本诗词,总是心醉神迷,禁不住感慨:“人生有诗词为伴,夫复何求?”暑假里,没有了繁杂的事物,更容易静下心来,在诗词里遨游,感受诗词独特的魅力。
五、 亲子共读
暑假里,孩子也有了大块的时间,每天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读,首先每天早晨的朗读和背诵要和孩子一起进行,其次,要陪孩子把“彩乌鸦系列”和“神奇校车系列”读完,并在博客上写出读后感。另外还要带孩子泡书店和图书馆,此外,还要教给孩子一些读书的方法,如批画、摘抄、写读书笔记等,好在女儿也是一个小书迷,这些活动实施起来非常容易。
有了动力,有了计划,要做的就是认真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