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回老家过仲秋
往老家赶
仲秋节放假了,休息十五、十六两天。
十五一大早,和妻子、儿女好不容易搭了一辆车,直奔长途汽车站。没有进站,远远的就感到了人们回家热情的高涨。除了亲情,不知道还有什么能使人们如此魂牵梦绕,义无反顾。不管手上携带有多少东西,不管要排的队伍有多么漫长,不管售票大厅多么拥挤,不管车站管理人员如何训斥自己到后边排队......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好不容易排上了队,前头人很多。奇迹出现了,售票的活动篷被工作人员抬着朝左边移动,我被庞大的队伍左右着,竟然被挤到了前头。非常高兴!当我把拿着钱的手伸过去的时候,售票的同志连头都没抬,没看清眼睛睁了没有,想来应该是睁着的,说“票还没有拿来”。
看到有个穿着车站服装的同志拿着一沓票过来,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再一次把钱伸到了售票员的面前。队伍突然晃动了起来,原来是售票的活动篷又被抬着朝右移动。移动的结果,我又回到了后边。真是奇了怪!不过也没什么,看看后边长长的队伍,我还是充满了希望。
终于买上票了,和妻子、儿女从售票大厅的人缝中曲折而过,径直奔向开往获嘉的汽车跟前。等了两趟车, 在第三趟的时候,我们上车了!
和岳父喝酒
老岳父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双重原因,已经不大喝酒了。可是他还是拿出了我几年前送给他的一瓶酒。我好好的想了一下。那瓶酒应该是在我手里待了三年,在岳父手中待了两年。
在妻子和岳母的劝阻声中,岳父放下了酒杯,多少有点不舍。我自己不敢多喝,感觉有点上头,也没敢再劝岳父多喝。酒这东西,少喝点有好处。尤其是老年人,少喝一点还是可以的,不敢多。真的伤身体!
等父亲的车
看到了老家所在的乡镇,没等汽车进村,下了车。等父亲来接我们。父亲刚从地里收玉米回家。刚进家门,就接到了我的电话。很惭愧。我自己没有车,也不会开车。每次回家,都是父亲开车接送。每次都让我感到不安,父亲从来不说什么。在他看来,我的一双儿女带给他的快乐远远超过自己所受的劳累。
为了让父亲开车走的路稍微少一些,妻子建议顺着路往前走。我拉着儿子和妻子、女儿走在通往我所在的村子的林荫路上。
没有家的狗
在我们正在走的时候,突然一扭头,发现有一只小狗在跟着我们。那是一只小狮子狗,黑色的,颜色不是很纯正,很脏,浑身的毛打着卷,占这些泥,也有些碎草。妻子是有些怕狗的,但多半是因为儿子怕狗。妻子就弯腰吓唬了一下小狗,小狗扭头就往回跑。可是没跑几步,小狗就停下来了。看得出来,儿子觉得小狗还挺有意思。我们朝前一走,小狗就扭扭搭搭地又跟上来了。我假装没看见,突然回头一瞅。小狗立马就停住了,等着小眼睛瞅着我。
“没有家的小狗真可怜!”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
剥玉米
今天吃过早饭,我们一大家到门口剥玉米。父亲、妻子在大门东边,母亲、我、女儿和儿子在大门西边。奶奶没有忍住,还是坐到大门口来看我们干活,原本她是嫌天有点冷的。母亲回家刷锅,准备中午饭。大门西边就剩下我带着两员大将干活。
女儿到底是大了几岁,干活还比较认真。儿子就不行了,东瞅瞅,西望望。一会儿叫到“爷,我发现个可大可大的虫”,一会说“手真疼”,一会说“天太热了”,一会儿又说“太渴了”。
我想让他和他姐姐比赛,他直接就说“不比”。我就改换条件“姐姐剥三个,你剥一个”,试了试,小家伙又说“不行”。一直到条件变成“你剥一个顶上姐姐剥五个”,他竟然答应了。然后飞快地从玉米队里拿出三个根本就不用再剥的玉米棒子扔到了大家剥好了的玉米堆里。
原来是这样!
儿子的语录
爸,玉米的头发真长。
爸,这玉米是母的吧,你看这头发。
奶奶,我想吃煮玉米。(奶奶说:玉米都老了,不能煮着吃了。)那弄点年轻玉米吃吧。
返程
下午五点要开会,不能在家多待。带上妻子、儿女,坐上拥挤不堪的汽车,回来了。这两天,真的有些累。可是,人活个什么呢?这两天的生活恐怕是人这一辈子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内容,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活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