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测促教学设计完善作文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们来说,不是难点。他们已经有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经验,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们来说,不是难点。他们已经有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经验,而且在学习笔算那部分知识时,孩子们能够做到边写竖式,边嘴里念念有词。举“53+29”为例,列竖式时孩子们会说:个位上3+9=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5+3+1=9。因为是之前二年级就学过的方法,暂评为“二年级水平”。 这册教材安排了正式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与笔算有明显的差别。仍以“53+29”为例,53+20+9,这种方法是通过把第二个加数分解成整十数和一位数,使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新)
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旧)来计算。这是三年级教材需要掌握的重点,暂评为“三年级水平”。而其中转化的思想以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53+29”很明显还可以用“53+30-1”来算。这里先
“凑整”,再通过多加几再减去几来巧算。这可以称为“四年级水平”,因为涉及到利用运算定律简便运算。当然数感强的孩子也会有人想到。 口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是这节课里需要体现出来的。我们当然想让孩子们呈现出三种不同水平的口算。但我们组的老师在一起讨论后,都觉得,如果没有预习,估计孩子们都会使用“在头脑里想竖式的方法”也就是前一种方法来做今天的口算。后两种会不会出现?是我们迫切想在课前知道的。 于是从3个班共计抽取了10人做为我们前测的样本。从课本做一做中选取了6道题(23+65、56-24、47+36、35-26、27+18、86-37),做抽样调查。 关于口算的正确性:10人仅1人有两道错题:47+36=82和86-37=59。 关于口算方法选择的调查: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第一种水平的口算方法。与我们估计得差不多。第二种方法没有一个人选。第三种方法有一个孩子提到。但在减法那弄不清楚多减了、少减了要分别怎么处理。 要想让孩子们口算的能力得到提高,方法二是必经之路。抽测的10个孩子都没想到,我用商量的语气问孩子们,我还有一种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向孩子们介绍了方法二。又让他们尝试着用一用,他们很快也掌握了。这就说明方法二通过看书,与课本对话,有些孩子肯定是能看出其中的奥妙的。 于是,布置了预习作业:自己读课本。 实际上课时,孩子们除了交流了方法一,参与前测的孩子还仿用了那个唯一的方法三。当方法三出现后,受到启发的孩子们明显地懂了方法二,就是要在口算时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要进行
“转化”。
前测就是“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真实的想法,真实的状态,才会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灵活地掌握与学生的互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