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若有一汪碧水,满池荷香,那个地方便有了灵气。一个大学校园,若有这些便更多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理由。
到清华大学不能不去清华园,那里镌刻着太多的记忆,那里有一种声音召唤着我们的生命,那里有一种氛围浸润着我们的灵魂。
寻到清华园,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参天古木下穿行,尽管是酷暑,凉意却轻触肌肤,十分宜人。
一座西洋风格的主楼矗立中央,它的前面是一个绿草如茵的广场和一个白色的石晷。你可知道,这绿色之下安睡着八路军战士的魂魄,这雕刻着“行胜于言”的石晷诉说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幸福地徜徉在这美丽校园的清华人或许深知,而那一群群慕名而来匆匆游览的孩子是否知晓?那些兴高采烈在石晷前留影的人可曾知道?
往里走,一副“山水画”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因势而造的亭子、小桥,看似随意栽种的竹子、花草,无不恰到好处。“无痕”才是最高境界。
一座静谧的雕像映入我们的眼帘,他削瘦、沧桑、长须飘飘。他手握烟斗,眉头微蹙。他就是爱国诗人——闻一多。“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把自己满腔的爱化作含泪的诗句,更化作坚定的行动。他永远走在人民队伍的最前头。如今,幽篁掩映中的他静静地坐着,他仍在思索,他炯炯的目光像一束阳光穿过历史的烟云直抵我们心底。他的形象更似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的记忆里。
往里走,一片荷塘尽收眼底。塘边是高高低低的石块和葱郁茂盛的大树。沿塘边徐行,登上一座精致的石桥,心里唤起一丝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这样的景致在北方实在显得秀气。正对荷塘有一排古建筑,雕刻精美,色彩鲜艳。门楣上是“水木清华”的题字,红色柱子上一副对联,上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化都飞仙境”,下联“窗外云影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这些古建筑像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站在建筑群前,倚荷塘栏杆,向对面望去,透过田田荷叶,我看见了岸边端坐的他。我轻轻地走过去,唯恐惊动了他。他是在侧耳倾听蛙鸣蝉声,还是在凝神欣赏荷花莲叶呢?他不宁的心绪是否已悄然散去呢?他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于疾病、贫困中去世的他年仅50岁,体重仅37公斤。他就是我们敬重、钦佩的朱自清先生。
我轻轻地走过去,伫立在他的身边。我想再次聆听他发自灵魂的声音,我想和他一同沐浴月色欣赏这飘香的荷塘。荷叶田田,高出水面,似舞女的裙在风中摇曳。那些怒放的、含苞的荷花似羞涩的少女藏于荷叶间。蓝天、绿树倒映于碧水,风拂过,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一时竟恍惚起来。多想告诉先生清华今天的进步与辉煌,多想告诉先生他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这清华精神也浸润了我这样的清华的过客。
依依不舍地告别我仰慕的先生,绕荷塘一周,回到蛙鸣进入荷塘的入口,在那里有一座亭子,叫“自清亭”。与它遥对的还有一座亭,叫“闻亭”,那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为闻一多先生设计的。六角飞檐,非常精美。亭内挂一大钟。清华学子曾闻钟声上课,如今这口大钟闲置于亭中。轻抚这厚重的大钟,似翻开厚重的历史。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耳畔似乎又响起令人警醒的钟声。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厚德载物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再次回首,“水木清华”再次映入我的眼中、我的心中。在这竹树环绕的荷塘,我的身心经受了又一次的洗礼与荡涤。
水木清华,是闻先生、朱先生的清华,是清华人的清华,也是我们的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