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书香
因为要写《我的学校》,学生们纷纷询问我关于七中的历史。
这就说起来话长了,现在的信阳七中是由原三中和七中合并而成的。三中原为信阳县立初级师范学校,创建于1928年秋,后来一直是高中;七中前身是师滨中学,创建于1961年,原址在解放路。2001年浉河区教育局将两校合并,用三中的校园,挂七中的牌子。
我在2002年调来七中后,因为要做宣传网页,特地查阅了有关材料,基本弄清了两校的情况。接下来在校园转悠时,我对散落在四处的石碑、石条、石墩产生了兴趣,特别是那几个雕花的青石墩,上面的莲花图案精美雅致,虽经岁月消磨,仍清晰可辨。
尽管半砌在台阶上的石碑,已经漫漶难识,我依然能感到这些东西有一种特别的沧桑感。经过请教现任校长和离退休的老师,我了解到此处原是豫南书院的所在,那些石碑、石条、石墩就是当年书院物品,现在学校东边还有一条巷子叫做书院胡同,今天的运动场和新住宅楼,就建在当年书院 “美人塘” 里。
对于这样一种说法,我赶紧到文史馆查证,得到如下答案: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兵备南、汝、光道朱寿镛就城内东南隅董氏旧宅捐银5000两建豫南书院,得到光绪皇帝恩准与嘉奖。时有斋房131间,择南、汝、光三郡举贡生监肄业其中,延名宿耿植主讲。赴江宁、湖北各书局购经、史、子、集、制艺及西学6部书目,以备诸生阅览。仿大梁、河朔、宛南各书院旧章,厘订学规4则、章程10条。除按期考课诗文,兼习经史词章外,尤注重西学传授。西学部藏书多达86种,广及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铁路、天文、地理、造船、理化、数学、电气、冶金、医药、测绘、航海及开矿诸学科内容。每至课期,众士子鼓箧横经,彬彬郁郁,“乡试获俊者常十余人”。光绪末改为简易师范班。
由此可知,1928年在此处所建初级师范是光绪年间简易师范班的延续。我还在《文史资料》上查到一篇文章,说当时豫南书院的学生分正取生和旁听生,前者不仅学费全免,每月还有二两银子的奖学金。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朱寿镛作为统管今天南阳、信阳、驻马店地区兵备的官员,为什么要带头捐款办书院?我曾多次上网搜索朱寿镛的有关情况,所得资料寥寥无几,只知道他后来又辗转到其他地方做官,从他留下的与人唱和的诗和为曾国荃写的挽联看,其才情一般。但是就是这个我连长相不知道的人,常常让我感动。
一是感动于他在无官不贪的时代,慷慨解囊,毅然捐资助教,创办学校,这种特立独行,是很需要勇气的;二是感动于他的眼光远大,在清朝末年风雨飘摇之际,他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把文明和科学的火种播撒到满目疮痍的豫南大地;三是感动于他办事的认真执着,不为虚名,不是作秀,请名师、招俊才,成效显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朱寿镛先生用他的行动为这句被很多人说烂了的话,做了最真实最生动的诠释。他的一个决策,给信阳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也使悠悠书香延续百年。我常常在面对那些百年前物品时,心旌荡漾,那些历经战火、动乱、灾难幸存下来的东西,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可以让历史的天空再现眼前。
今天的七中校园,漂亮的塑胶跑道代替了昔日波光粼粼的池塘,我们只能从“美人塘”这个旖旎的名字,想见当年荷花满池塘的风景。但是那株直径数尺的梧桐树,依然枝繁叶茂,挺立的运动场的路边,那曾经落在当年学子肩头的树叶,又成为一批批新生喜欢把玩的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