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苇岸
(一)
似乎在春天里已经行走很多时日了。
可是开学一周来,天气持续低温,阴沉,感觉清冷。走在课本《多彩的春天》单元,看着春天七彩的图画,听着春天悠扬的歌,吟着春天美丽的诗句,孩子们走在校园,走在田野,走在河滩,有些怀疑,在这阴沉清冷如冬的日子里,是不是还可以找得到春天。
在孩子们带来的多彩纷呈的诗句里,春真真切切地来了。
“春天和小草说话了,说着说着,小草呀,绿了。”
——张恒铭
“春天和杨树说话了,说着说着,杨树穗子呀,落了。”
——赵昕迪
“春天和小燕子说话了,说着说着,小燕子呀,从南方飞回来了。”
——赵振奕
“春风给冰雪梳头了,说着说着,冰雪呀,化了。
——杨捷
“春雷跟蚂蚁说话了,说着说着,小蚂蚁呀,醒了。”
“春雨给桃花洗澡了,洗着洗着,桃花呀,红了。”
“春风给风筝梳头了,梳着梳着,风筝呀,飞了。”
——党曼
(二)
惊蛰前一天,中午时分,下了一阵很密很急的雨。
“老师,农谚说的真的很准啊!”我赶到学校刚站定,雨衣还没来得及脱掉,赵昕迪就急匆匆地跑到我面前。
“什么很准?”我边脱雨衣边问。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明天就是惊蛰了,雨水那天很暖和,就是暖雨水,天气预报说明天还有雨,那就是冷惊蛰了!”她的声音里充满着兴奋。
我想起了雨水那天我们的约定,笑了。
明天是周六,不如今天就来走进“惊蛰”吧,恰好是个细雨霏霏的春日。
于是,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惊蛰”两个字,又在“蛰”字上加了拼音,还在旁边用红粉笔画上了个雷电的符号。不知是谁“轰隆”喊了一声,“雷声”响起来了,孩子们一下子就坐直了身子,似乎他们就是那些蛰伏了一冬后苏醒的小动物。
“明天是
“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把冬眠的动物们都叫醒了。”赵昕迪解释。
“啊!我想起来了,元宵节那天下雨的时候就打雷了。”
“就是,就是,我还看到闪电了。”
“春雷和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起《柳树醒了》来。
等教室安静下来,我接着说道:“《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惊蛰时节,大地开始响起了春雷,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被雷惊醒,开始纷纷爬出洞穴。大家说得很对,春雷不仅叫醒了柳树,还叫醒了在地底下冬眠的小动物们。有首儿歌是这样的——”
雷敲鼓,轰隆隆,
敲醒睡觉小虫虫,
小虫虫,乐坏了,
争着抢着跑出门。
又是唱,又是跳,
大家见面闹哄哄。
刚安静下来的孩子们顿时又闹哄哄起来,自己读了几遍,又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对着读,好像他们都是那些被雷声叫醒的小虫虫,也乐坏了,闹哄哄的很久才复静下来。
“我国有一个年轻的散文家叫苇岸,他说‘惊蛰’是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我觉得很有道理。让我们来欣赏几条与惊蛰有关的农谚——”
“春雷响,万物长”。意思是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各种植物都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当杨花都不甘寂寞的开放的时候,到了农村忙的时候,这忙主要应对两个方面,一是施肥浇水,荷锄中耕;再就是应付那些刚刚苏醒过来的被饿了一个冬天的小虫子们,它们醒过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忙着找吃的,吃掉庄家的嫩根嫩牙,然后产更小的虫子。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过后,各种农活忙起来了,春耕春种,剪修桑田,清除田间根茬杂草,整理地埂,为下种扫除一切障碍。
“读了这些农谚,你有什么感想吗?”我问。
“春雷响,各种植物都开始生长了,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呢!”赵昕迪小脸红扑扑的。
“惊蛰到了,农民们都开始忙着做农活了,我要向他们那样勤奋,多读书,多认字,做个好孩子!”赵振奕的声音,自和孩子们穿越农历天空以来,这个孩子更爱看书读报了。
(三)
一声雷鸣
惊醒大地的迷梦
一道闪电
点燃春天内心的灯盏
麻雀扇起潮润的鸟鸣
于花朵绽放的瞬间
发表春天的箴言
突然记起在哪里读过的有关惊蛰的诗句来了,不由轻轻地念起,很长的一首诗,选择了这几句抄在了黑板上。
惊蛰,正是春日里“苏醒”别致的代名词,枝枝叶叶努力伸展的景象,是苏醒时刻最美的感动。春雷一响,睁开了无数双眼睛,唤醒了无数颗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