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读苏轼
——听代昆鹏苏轼课程有感
武陟县育才学校 宋新菊
1
2013年10月25日。焦作市实验中学。相约影响力,走进名师课堂。
2013年新教育的主题是“研发卓越课程”,没有卓越课程,就无法抵达生命的深处,更别说完美教室了。因为没有完美,只有朝向,朝向卓越的课程才是最实际的发展方向。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苏轼课程,就有了一份对《从苏轼到苏东坡》题目探究的渴望。这个学期我选的网师文本解读与设计正好也是苏轼课程,这种共同的喜爱也让我对这次课堂有了很深的渴望。
上课的代老师是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初中老师,代老师喜欢在语文课堂上带着孩子们读读《苏轼》,他说,他只是想把对苏轼的喜爱延续下去。这种带着自己深深喜爱的传递和延续本身就浸润着传统文化无限的美好,更何况代老师顶着升学的压力,不去死读书,而是将读书和人生结合起来,那种最初的期待就因为这个过程而异常的美好起来啦,深深的为代老师的学生而感到幸福。
选择《从苏轼到苏东坡》是因为研究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发现苏轼诗词节选中十篇中有七篇选自黄州,而苏轼在自解中也称自己真正的人生是从黄州开始的,走进黄州的苏轼也可以说是解读苏轼的一个很好的入口,于是代老师做了这个小课程。
接着代老师简单介绍了苏轼在怎样的境遇下来到黄州,而后在黄州疲倦贫困中东坡耕种,超脱而旷达的本性使苏轼很快便能融入当地生活,随遇而安。以及而后在黄州的作为。通过苏轼诗词和信件文稿的节选试图呈现一个逐步完成自我的苏轼。以黄州的苏轼展现一个较为丰满的苏轼,增强对苏轼的认识和理解。
接着代老师以《今生必读苏东坡》为题,讲述了自己喜爱研究苏轼的前前后后,从“喜爱研究苏轼的缘由”“解读苏轼的途径”到“研究苏轼的目的”三个方面呈现自己怎样做苏轼课程,更重要的是从代老师的讲述中,我们分明看到了:1、喜爱研究苏轼也好,杜甫也好,柳宗元也好,因为喜爱,才有了钻研,有了梦想,有了生活的另一种深入的追求。而生活一旦有了追求,所有的日子就开始明亮起来。2、喜爱研究苏轼,不仅让自己的人格深受浸润濡染,还帮助了自己的教学,成就了自己的名师地位,更让自己明白了一点,因为上路了——才看到了自己还有这样的一点点潜力,也还会更向前。
正如李嘉诚说,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乐观者在困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理想的路总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我们也上路吧,从捧起一本书静静的读开始,从而去更深的认识自己,也许我们永远只是一名小小的小学语文老师,但我们也要因为有了一份人生的追求而活得更加滋润。有了梦想追求就好,尽管有的时候你的梦想太大,别人说你的梦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有的时候你的梦想又太小,又有人说你胸无大志;不过又能怎么样呢,未来始终是自己的,梦想始终是自己的,没有人会来帮你实现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行,而是我们不敢去尝试,不敢在陌生人面前演讲,不敢独自进行一次徒步旅行,更不敢在别人的否定声中还毅然执着于自己的决定。其实,生活就是由永无止尽的尝试组成的,因为尝试,我们经历了美好,因为美好,我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自己内心深处实实在在的渴望。
迈出一步,坚持一把,常常会让走出第一步的你,不会再回头。因为上路的你看到了你以前从未看到的风景,从此,你洒脱前行,永不止步。
2
网师文本的苏轼课程已经上了三次了。
为了解读苏轼诗词,我一本本捧读,细数苏轼年谱,努力还原诗词创造情景,真正为诗词而兴发感动。
王国维有句评论: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用李白来比喻苏轼的方式,这意味着生命类型的某种相似性。而苏轼的这种浪漫才气,自我中心,主观为词。是从他二十多岁初出道就表现出来的。
1056年,三苏首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苏轼、苏辙俱中进士,轰动京城,是年苏轼虚岁21岁。
1059年,三苏再次进京。
1061年,苏轼又参加制科考试(不定期举行的由皇帝命题的考试),获得第三等的好成绩(一二等是虚设,整个北宋只有四人获得三等,苏轼的成绩,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他是上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中就初次表现出了苏轼的旷达超脱的天性使然。苏轼的达观是骨子里的东西,与生活际遇无关,也就是说,及时苏轼没有一定的生活际遇,他本身就是达观洒脱的。
苏轼用“飞鸿雪泥”的偶然痕迹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偶然的思考——人生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象什么呢?象一只鸿雁,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飞鸿的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抓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对于鸿雁留下的指抓,它哪里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苏轼不只是停留在思考人生的偶然性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他对于人生的这些际遇的思考和感悟,他清楚的看到了这些人生际遇的本质和对于人生的意义。——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这种经历,岂不也是一种历练,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这也令人想起后世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很有名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早已飞过。”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苏轼做这首诗作时仅有26岁。在人生阅历单薄的青年时代,苏轼不同的是——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无待于外,自我完成,是苏轼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于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修养,这正是苏轼了不起的地方。正是这样的思想成就了我们心中那个旷达乐观充满人生智慧的伟大人物,也正是他的思想使得捧读他诗词的后辈一次次激发内心的体验,或产生共鸣,或生发感动,或汲取力量,或点燃智慧。艺术最高的在于带给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艺术最高的在于源源不断的智慧。这首诗做到了。我认为。
3
苏轼一入诗就喜爱抒情议论,他常常不按照常规出牌。
苏轼更喜爱一入诗就高天远山,高远气广是他的气场。
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的诗词更是一幅幅大写意大泼墨的画,当然也可称其为大写意的书法,张旭的狂草更合适。
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苏轼在少年时期就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反斗目标和壮志雄心。而在官宦生活的沉浮后,苏轼对佛教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象征佛教空静与旷达的思想,是影响苏轼情操,培养他善于转换心境的心态,超然而立世的重要因素。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真正伟大的诗人,一生其实只写一首大诗。他所写的所有诗歌,其实是同一首诗,同一支歌。唱出的,是他自己。
解读苏轼的每一首诗词最关键的是感受他当时的生命在场,情也好,意也好,只要有涌动的生命力感,就能让我们兴发感动,就能在千百年之后,我们一起因他而产生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