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环节实实在在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假期里重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对理想课堂以及它的三重境界有了一些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有效教学框架中定向预习环节。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特别重视预习作业,把预习作业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对预习的重视,以及对预习这一学习活动的特殊处理,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个特色。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针对教师自身的预习,那么定向预习则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只有两者的扎实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第二、第三重境界。
新教育认为,预习是学生惟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因此,预习设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这样,才能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有了自己的观点,才能在课堂形成深层次的“对话”。
比如干国祥老师《自然之道》一课设计的预习要求有7个,其中有这样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读后思考:课文是以谁的感情变化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用简洁的文字,从小海龟的角度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故事。课文中向导曾说“自然之道”这个词语,联系全文好好想一想,他说的“自然之道“和课文标题中的“自然之道”是一个意思吗?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避免被海鸟掠杀?这些预习题目不是课后题,也无法从相关教辅上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要认认真真地细读文本,从故事和现象中提取“启示”,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理解这个故事中“自然之道”的深刻含义。在课上通过换位思考:从游客视角转到小海龟,从海龟转到海鸟,从海鸟转到自然,从整体高度领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经典朴素的哲理。
通过相应的预习作业,通过定向的预习,学生要完成对学习材料的全面的独立学习。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了课堂的学生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我们的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避免了从零开始的课堂中学生学习速度不一带来的弊端。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也一直在运用有效教学框架来规范,但预习设计是机械的,有时甚至是随意的。最初布置预习作业是:读熟课文,自学生字词;就课文的理解,在文中写上批注;搜集课文相关资料。显而易见,这样的预习作业要么定向过窄,简单机械,不能引导学生“过脑”,易导致疲劳应,要么付漫天撒网,缺乏指向性,都不利于课上研读的深入。后来对预习作业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只是将预习作业一股脑发给学生,并没有对他们进行预习指导,所以很多时候开始上课检测预习时就试图从学生的预习中找到些什么,结果事与愿违,而我又担心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便人为地将课堂变成了满堂灌,没有处理好预习与新授的关系。
预习与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息息相关,理想课堂是从预习检测开始,许多时候整个课堂是预习的充分展开,可以说“预习成则课成,预习败则课败”。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预习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要达到这一目的,预习什么并如何预习,一定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学生要能够“动手做”,而预习作业的落实,为确保质量,依据不同的学情,以及教学时候的实际,可以将部分甚至全部放在课堂上,也就是说,预习不一定是课前预习,事实上,它应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指向核心教学目标,即预习作业中除了基础性的作业外,有一部分作业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时就能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摘抄似的缺少思维参与的机械作业。
新学期里,将继续深入研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注重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习惯的培养,从预习的布置、运用、检测、评估上边实践边反思、修正,争取让预习环节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