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也曾有过激情四射的年代,那时候,一心扑在教学上,每天带着神圣的使命——要让学生把书上的东西全部掌握,以为这样就是对教学的负责。于是乎,上课讲的是课本知识,家庭作业是课本知识,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没有离开过课本。偶尔讲点《小学生学习报》,给孩子们读点文章就已经是我们课外阅读的全部内容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倒常常都是一百分 、九十九分。即便是在我看来真的很差的学生,在样的方式下,也会考九十九、一百分,自己也因此获得了家长许多赞誉,工作负责、教学水平高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常常会发现,原来学过的东西很多同学已经记不清了,无论是成绩好的同学,还是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这不得不让我开始反思:“一百分”意味着什么?
是啊,一百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孩子们掌握的东西是死的,死的东西就容易忘记,就不能灵活运用,艺不压身,可我的孩子们却白白的让这些东西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却不能利用这些东西,这样的知识还有什么用处可言?宝贵的时光啊!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美好时光都用来掌握那些将来肯定会忘的东西上面,我们倒究教给孩子们什么有用的东西了?
2003年,我接了一个一年级,年龄的增加,身体的衰退,家务的繁忙让我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拼命地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就没有那么严格,班里有两个学生李斌和雨,斌的成绩不错,本身也比较努力,雨是留级生,成绩并不好。一、二年级无论我想什么办法,雨的成绩仅仅能及格,而斌的成绩一直都不错,混混沌沌就到了三年级。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参加了“焦作市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开始读《人文素养读本》,这是一本由众多领导和教师推荐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的读本,非常适合教师读,我常常手捧厚厚的读本读啊读啊。借着这本书的指引,我得以接触到许多知名专家的教育专著,聆听知名专家的现场报告。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李希贵局长的《学生第二》、魏书生的《好老师好学生》、于丹的《论语心得》等等教育专著如一股清风迎面扑来,让我从混沌的状态苏醒过来,其中最让我受益的莫过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这本书中,苏大师用他亲身的经历与体验告诉我: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放到书籍海洋里去遨游”
“ 对后进生的工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试着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点书”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所有的语言都在告诉我,后进生的工作还可以通过阅读来改善,阅读可以成就孩子。,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改过去的作风,转而引导学生读书。起初,我在讲台上读学生在下边听,没过多久,就变成学生读,大家听。我常常幸福地发现,学生的神情是那样专注,精神是那样集中,我再也不用花费时间去组织课堂。有时候读到让人高兴处,学生会发出轻轻的笑声,读到伤心处,全体学生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多愁善感的女生生还会抹眼泪。有时候,到规定的时间,我们会欲罢不能,学生再三要求老师再读一篇,我呢,只要课程不紧,决不忍心去打击孩子们旺盛的读书欲。其实,我也是在做过以后才知道原来引导学生读书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因为学生根本不用你去过多地说教,一旦开始读,他们便会像一个饥渴的人一样,自动去寻找精神的食粮!而我也仅仅就是为孩子做一个指路的人而已。那时候,我们的自习课上,就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读,学生在下边津津有味地读。一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被我们用每天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也是我们阅读路上师生共读的第一本书。
借着校讯通人的推波助澜,我和孩子们开始了写博路,一天一篇阅读心得,成了我们雷打不动的节目,一些原来不爱写日记的同学,竟然爱上了写博,同学们在博客里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互相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有一个平时最怕作文的同学在博客中写道:自己原来不愿意写日记,觉得没什么可写,可自从开始写博,总觉得下“手”千言。久而久之,几个学生竟然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追风少年历险记》、《太空历险》、《生化战斗》《超仔战队》《女生日记》《天外飞仙》《JOS漫游记》等等,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一些新的名词让我都感觉陌生,文中体现的正义与友爱又让我感动。也正因为我们写作的热情,我们班在书香班级大赛中获得了《书香班级》的称号,奖品又是一批我们最为向往的书籍。我们在获奖的喜悦中又得以享受阅读的盛宴,真的让我们欲罢不能。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读书,自然没有功夫再去一个一个认真检查孩子们生字、课文掌握的情况,可说来也真的很神奇,学生的成绩竟然也上去了,雨的成绩竟然能上到八十分,要知道,他在第一个一年级的时候,家长为他请家教,一小时十元钱,在我们小县城来说,已经很昂贵了哦,可他的成绩只能留级。第二个一年级,他的成绩也就在三四十分之间上下浮动,而现在能达到八十分,这是我从来也没敢想的。而斌,不知道什么时间迷上了网络,每天沉迷于网络,三天两头缺课,与家长联系,开头家长不以为然,后来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已经为时已晚,一个好好的学生,因为沉迷网络,等不得毕业,便想辍学,而家里,也有一个同样因为沉迷网络辍学在家的哥哥,家长伤心欲绝,为自己疏于管理而自责,我也暗自叹息,为自己没有及早发现而自责。
就这样,一个因为阅读而上进,一个因为网络而堕落,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教育,与电视、网络争孩子也成了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于是“爱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被我们很响亮地提出来。班里学生读读书热情也更高了。
记得刘校长在上学期的家长会上引用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