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延安
信念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题记
延安,这座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感受到最直接的是这里人民的质朴。一下车,老区的人们操着浓浓的陕北口音,问候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看着端到面前的大枣,请我们一定要尝尝,可以不买。朴实的老人,朴实的话语,支持老区的发展,一定要支持老区的发展,心里想着。行动说明一切,老人一句谢谢,我也不知是感激还是感动,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今天生活的还不富裕,但是祖国不会忘记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高速公路和铁路都已经修到了这里,国家正在想方设法的要促进这里的发展,只有这些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都富裕了,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我在参观杨家岭和枣园时的深切体会。红军初到延安时,正是因为这里穷、偏远,毛主席他们才选择了在这里发展,蒋介石才轻视了毛主席他们,认为毛泽东在延安待不住,那里黄土高坡,没吃没穿,要不了几天,就会乖乖自己走出来。但是,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来说,这些困难不算什么,爬雪山、过草地那要比这困难的多,不都坚持过来了吗?红军战士们正是在老一辈革命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的感召下,纷纷拿起了锄头、铁锹,没有吃的,我们自己种粮食,没有穿的,我们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学课本曾经学过《杨家岭的早晨》和《记一辆纺花车》,写的都是当时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的画面。记的最清楚的是一首那个时期唱的一首歌曲―――《南泥湾》。歌词写的真好,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呀没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
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杨家岭、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听着讲解员那富有感情的讲解,为之动情,他(她)们为了能给来参观的观众以最好的讲解,从着装、语气、语调、语速等各方面进行了坚苦的磨练,争取把最好的姿态、最投入的感情带给大家。听着讲解员饱含感情的讲解,仿佛我们又看到了那坚难困苦的岁月场面。
延安精神的精髓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可是,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好像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所减弱,参观了延安,我感受很深,重温了党在那样坚苦的条件下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和成功。参观学习,我觉得对我来说,很值。看看先辈们过去所付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的学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