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第九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这是孔子的经典妙语之一。从字面上看,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在打算怎样要求别人之前,应当先问问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愿去做,就应当马上停止要求别人。这和《弟子规》中“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它是我们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
“大禹治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当时,在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大军,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但是,到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国去就行了,那多省事啊?”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白圭听了很惭愧。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是不是己所欲,就可施于人了呢?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欢琴棋书画,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人喜欢博览群书。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呢?比如,一个同学他喜欢清淡的食物,不喜欢吃肉,他到你家去做客,因为你喜欢吃肉,就让妈妈做了满桌子的肉菜来招待他,还热情的为他夹了很多肉,你觉得他高兴吗?对,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这样一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并不一定让别人满意。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兴趣不同,爱好不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时,也请牢记“己所欲,亦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