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的“三颗心”
家长和老师们都知道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凭心而动”。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巧妙地抓住“孩子的心”,那么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抓住孩子的心呢?其实,孩子有“三颗心”:好玩心、好奇心和好胜心。只要能抓住孩子的这“三颗心”,就能培养和留住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一)好玩心
孩子都喜欢玩,所以不防抓住他们“爱玩”的特点,来个将计就计,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
游戏一:小小录音机。我让孩子们做我的小小录音机。我弹琴,孩子们要把旋律录进脑子里,并用歌声放给我听(我一般要求孩子先用“la”模唱旋律,再填唱歌词)。孩子们很新奇,兴趣高,劲头大,我不需要组织纪律,一首歌曲很快就可以学会啦!
游戏二:我做小老师。孩子大多有当老师的梦想,何不让他们“梦想成真”呢?例如在学唱歌曲后,我总是问学生:你觉得歌曲中,哪一句歌词唱得最好听,请你上来当小老师教教同学们!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愿意上台来演唱。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而且也很快地唱会了歌曲。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游戏三:我是作曲家。让学生们尝试着自己创作,并进行演唱,这个方式适合于中高段的学生,因为在这种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最富有想像力的时候,他们会自己创作一些喜欢的小曲子来自娱自乐,并相互交换。作为教师,不必追究他们写得怎样,好不好听,只要能够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
(二)好奇心
孩子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他们的这一身心特点,并能很好地去利用它,来服务课堂教学。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做一做,敲一敲》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新朋友,想认识他们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室里沸腾起来,“想!想!老师快点把它们请出来吧!”“请你们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听,这是什么声音?”我分别摇响了沙锤、铃鼓,敲响了双响筒、碰钟,同学们被这美妙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看到他们聚精会神的神情,我告诉孩子们这四件打击乐器的名称,并且鼓励他们亲手去制作一件打击乐器。整节课下来,孩子们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

(三)好胜心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尊心强,好胜心也极强。怎样利用这个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形成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等多种竞赛的形式。
在学唱《大鹿》这首歌曲后,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创编音乐剧,要求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音乐手段,比一比哪一组最有创意,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同学们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从编剧、角色安排到表演,都由他们自己完成。表演效果出奇的好:每一小组都把故事编得很完整,在音乐手段的运用上,或用唱歌的方式,或用歌表演的方式……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表演结束后,我们还评出了一些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道具奖……几乎每个小组都获得了不同的荣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使他们越来越喜欢上音乐课。
总而言之,教师只要能够用适当的方法牢牢抓住学生的“三颗心”,就一定能够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