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记忆
辞旧迎新活动中,长跑项目总是主角,2015年12月31日,一行十余人参加完单位组织的长跑活动后意犹未尽,继续着“2016在路上”的保留节目——暴走。穿越村庄,或崎岖不平的田间小路,或宽敞明亮的柏油马路,说说笑笑,历经三个半小时,在黄河路段106处胜利会师。为了犒劳这份坚持,更为了给过去的一年留个纪念,AA到附近的“麻婆豆腐”。
恰逢饭点,不大的门脸内座无虚席,多亏了小陈的电话预订,才使得我们及时落座。年轻的几个叽叽喳喳,还沉醉在暴走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抓拍镜头的画面中,发微信、上传QQ群,“滴滴滴,滴滴滴”,这边图片刚刚上传,那边即可回复,有调侃的,有羡慕的,更多的是为他们点赞,席间顿时热闹起来。我趁机环顾四周,只见门厅内摆放着八张大小不一的饭桌,桌旁围坐着几个方凳,无论从款式还是色泽都透着一种古朴和陈旧,饭厅中间“矗立”着一棵参天大树,人们犹如在树下乘凉、闲聚。四面墙贴满了略微发黄的旧报纸,凑近细看才发现大多出自1987年左右,间或贴几张毛主席画像和七十年代的合影,脚边随意地堆放着酱色的瓦罐、土盆。拾级而上,楼梯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箩筐、炊黍(shu)、风箱、爬犁、牛套、粮苇、草鞋、马灯、撑子(蒸馍时放箅子的支撑)……角落里还有个偌大的面翁子(旧时用来盛米面、发豆芽的器皿),就连那墙壁中也镶嵌着瓦罐,此情此景,我犹如回到了70年代中期的豫北老家。在八零后、九零后眼里,马灯、风箱、草鞋尚不陌生,可对于牛套、爬犁、撑子他们就不知所云了,幸好在坐的有四位六零后,我们绞尽脑汁,尽可能用最“通俗”的字眼一一解释着,从表情和言语中我感受到六零后对这些老物件的特殊感情。
“钱姐,别陶醉了,快来吧,菜都凉了……”珊妹妹的招呼打断了我们几个的回忆和感慨。“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麻辣鱼”……今天点的都是招牌菜。“妈呀,怎么这脸盆都用来盛菜了?”“还有这瓦罐,这饭碗也忒破了吧……”想必店家是为了迎合装饰中的怀旧氛围,特地用将旧瓷盆、瓦罐、粗碗做器皿。“味道不错,麻中带辣,先辣后麻,余味无穷,地道的川味!”“这分量也足,还有,还有,这用瓦罐盛的汤还怪烫嘴呢!”林妹妹和珊为了应景,双双举起瓦罐相碰——干,一副桃园结义的侠骨豪情。
一个物件就是一个故事,农家物件的变迁是乡村发展的见证史。目睹这一件件老式生活、生产用具,六零后唏嘘着久违的乡情,七零后感叹怀旧的感觉,找寻儿时的记忆,唯独那八零后,直嫌我们太啰嗦、太伤感,破坏了气氛,影响了食欲,他们哪里知道这“麻婆豆腐”原本营造的就是一种怀旧的感觉,在这个快节奏生活中帮人们找寻儿时的美好回忆。有的人吃的是味道,有的人吃的是记忆。
岁月匆匆,岁月没有堙没心中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经历那个年代的人,历经沧桑,感受了今天的巨变,我想说的是,任社会如何变化,任时代如何发展,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依旧值得人们去传承和保存!感谢“麻婆豆腐”!(本文于2016.1.15刊登在《濮阳广播电视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