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遣词造句忌绝对化,要凸显严密性作文

2017-12-16 
遣词造句忌绝对化,要凸显严密性——教育写作第三忌韩素静 教育写作的语言不求华美,简洁朴素即可,因为支撑一篇

遣词造句忌绝对化,要凸显严密性

                        ——教育写作第三忌

韩素静

教育写作的语言不求华美,简洁朴素即可,因为支撑一篇文章的是思想,是内涵。其实,语言运用不仅要力争回归质朴,而且要尽量严谨,避免绝对化。

某次做“教师教育叙事”征文评选的评委,看到许多参赛作品这样表述:某学生调皮捣蛋,屡犯错误,班主任于是便把他找来和颜悦色、推心置腹地谈话。一番谈话过后,该生像变了个人似的,于是老师这样陈述:“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迟到的小李了,再也见不到调皮捣蛋的小李了,再也见不到搞恶作剧的小李了……后来,小李的成绩进步到了班级前几名……再后来,小李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或大学,成了班级的骄傲、学校的骄傲……”

每当看到这样的案例,我都忍不住想问:“既然一次谈话有这么大的作用,那您为什么不跟每个学生都谈一次?这样,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上最好的高中或大学了吗?”

之所以这样问,并不是否定教师语言的魅力,更不是否定推心置腹谈话的作用,而是一番谈话改变命运的事情确有发生,但毕竟是少数。众所周知,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反复、复杂的艺术,因为这个特点,我们对教育结果的描述一定要慎重,不可为了突出某种教育行为而盲目夸大教育结果。也就是说,教育写作要尊重事实,遣词造句忌绝对化,把话说得太满,恰恰堵住了自己的退路。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在这句话中,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加上“有时”一词?去掉“有时”不更能说明宽容的力量吗?这就是语言的严密性。确实如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即使同一对象适合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一教育手段会因场合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这样说来,“有时”一词便不能去掉,有了它,就避免了对“宽容”力量的盲目夸大。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这样细致的考虑。为了表达情感,我们经常夸张地运用“最好”“最成功”“最优秀”等极其绝对的词语。读过一本书,激动地评价“这是一本最适合老师读的书”;听了一节课,又激动地评论“这是一节最成功的课”……当做出这样评价时,说话者已不自觉让自己代表了别人。不同阅历、不同知识框架甚至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的老师,对书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不同的,在一个人眼里最适合的书,在另一个人那里不一定适合。对一节课的评价也是如此。所以,教育写作,一定要慎用“最”。林茶居先生在《大地总有孩子跑过》中这样说:“明明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却非说‘我们怎样怎样’不可”。是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不能代表“你”,“你”也不能代表“我”。鲁迅先生曾形象地说:你要问乡下的地主婆,皇帝娘娘过什么日子,她可能会想,皇帝娘娘就是每天早上可以睡懒觉,不起床,还可以吃白面窝窝头吧?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如果我们刚刚说完“最”,一转身又遇到一个“更优秀”的,那一刻,我们应该怎么说?

除了遣词造句的严密性,教育写作要尽可能少些情感抒发和主观评论。有的作者喜欢在结尾用煽情的语言直抒胸臆:“这个事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听了他的忏悔,我高兴得潸然泪下。”其实,教育写作最好是客观上的陈述,主观上的情感不易过多渲染,精彩与否,交给读者评价即可。读者的评价,也许是最客观的。

措辞,一定要严谨,要客观。这严谨,体现的是思维的缜密和周全;客观,体现的是对自己以及对别人的尊重。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对,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一个人的观点总是带着个人的认知倾向和所有过往的经验。这样说来,不把话说满,留一份余地,就是留了一份敬畏,留了一条退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