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带默默随旅行社出去玩儿,大家说好5:00准时集合。但是5:45分的时候,车上还有两个人没有到。任凭导游怎么打电话就是联系不上人。眼看着其他的车辆都相继出发,我们车上的人有点坐不住了。于是大家全都摆出一副“嫉迟如仇”的样子,纷纷指责迟到者,充满了敌意与愤恨,大有同仇敌忾,恨不得抓而揍之的气势。
看着靠窗坐着静耳听人吵嚷的默默,我忽然有一种隐隐地担心:她以后会不会在别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也是只知道指责?这些大人的怨言会不会给她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不想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罩上一层世俗的迷雾,于是我们有了下面的对话——
“默默,你觉得那两位游客为什么没按时来呢?”我想看看她的小脑袋瓜子里装着什么样的猜测。
“妈妈,也许是他们走到路上堵车了吧?”默默有着自己善意的理解,妈妈真欣慰。
“也许吧,如果他们发现时间晚了,他们会怎么样呢?”
“他们一定很着急,妈妈,我真担心他们会与别人撞车。”默默发出了她善良的忧虑。
“如果他们知道了自己耽误了别人的时间,他们会怎么想?”
“一定很难过,他们一定会给大家说对不起的。”默默肯定地说。
“他们已经很难过了,我们能一直再埋怨他们吗?”
“当然不能,妈妈!我们要原谅他!”
“好孩子,妈妈告诉你,当有人犯了错误,他已经很难过了,要安慰他,帮助他,而不是责备他。我们要做一个宽容的人。”
默默忽闪着她的大眼睛,认真地听我絮絮叨叨。
“孩子,妈妈给你讲两个宽容的故事吧。”
“太好了,快点讲吧,妈妈!”一听说有故事,默默立刻兴奋起来了。
“妈妈先给你讲一个周总理理发的故事吧。”因为默默刚学过《关怀》这篇课文,对周总理比较熟悉。
“有一次一位理发师给周总理理发,正刮着胡子,周总理忍不住咳嗽了一下,结果脸上被刀子划破一个小口子,出血了——你猜理发师会怎么样?”我插了一句。
“他一定吓坏了吧?”默默有点紧张地说。
“是啊,那位理发师吓得不得了!正在他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时候,没想到周总理却先向他道歉,说是自己不小心,不怪理发师。”
“周总理真好。”默默不知道如何形容了。
“对呀,周总理在别人伤到自己的时候,反而向别人道歉,宽容就是多替别人着想啊。”
“第二个故事呢?”默默有点迫不及待了。
“是一位老禅师的故事。”刚在《人生智慧》上看到的故事,马上派上用场了,“有一位老禅师很晚才踏着月光回来。临近房门突然发现正有个小偷 在偷他的东西,他很生气,想立马擒住他。但是转念一想,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还把自己的长袍送给了小偷。第二天早晨,老禅师刚起床,就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地叠放在门口——告诉妈妈,小偷为什么把老禅师的长袍送回来了?”时刻不忘本次谈话的主题。
“我知道!是小偷被老禅师的宽容感动了!”天啊!孺子可教啊!
“所以,宽容可以让做坏事的人变成好人,那样我们身边的好人就会越来越多了。”没有用“改邪归正”“和谐”之类的词语,怕这小家伙听不懂呗。
默默认真地聆听着妈妈的“教诲”,黑亮的眸子里闪动着清澈无邪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