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读过无数的书籍,小到报刊杂志,大到文学名著,自己也从书中获取了知识,增长了见闻,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工作后,仍喜欢读书,但大多都是为了孩子而读书,或者是为了工作而读书,的确也收获多多。直至读了校信通推荐图书《明朝那些事儿》,才真正有一种为心灵放个假的感觉——读史轻松自如,时不时还会抿嘴偷乐,似乎自己就生活在其中,随着作者幽默而不失庄重的笔调起伏跌宕,获得的是一种身心的享受和沉静。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在北伐蒙古归来的途中病逝。
在此,我想有必要说说永乐大帝——朱棣。书中说:“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对这句话,我在书中得到了考证:一、他做到了一个好皇帝能做到的所有的事情: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实行修养生息政策;他制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并很好的执行了这些政策,使明朝更为强大。二、他还做到了别的皇帝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他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留芳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虽然这次大典的总编辑不是朱棣本人,而是解缙,但他能从茫茫人海中找出这样的一个“得力助手”,是很能看出朱棣的超人的眼光的。他还做了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迁都。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的人口,无数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当时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式的需要,但也跟朱棣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当时朱棣21岁就去了北平,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可以说朱棣完全已经北方化了。
今天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的都市,走进故宫和天坛等著名建筑的时候,不能不由衷的佩服他的总体规划者——永乐大帝朱棣!
既然说到他的功勋,还不能不提到郑和七下西洋,朱棣安排郑和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而自此,一段伟大的历史就被造就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再接着是安南平定战。大将张辅利用画出来的狮子破了安南的大象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后朱棣又亲征蒙古,沉重打击了敌对势力,为北方边界换来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局面。
但人总有一死,哪怕你是位高权重的皇帝,永乐大帝也逃不了这致命的一劫——他死在了亲征的途中,享年65岁。接着继位的是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他仁厚宽人,但他却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便病重去世了。
下面隆重登场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了,他统治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十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但随着年仅38岁的一代英主的死亡,“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继位的这位明英宗朱祁镇可谓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具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跌宕起伏的人了,简直可以与朱元璋相提并论了,只因为他本人从皇帝到俘虏到囚犯再到皇帝的坎坷人生路。
而此时,不能不提到大宦官王振,他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保卫战”,这场战争真正想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而此时,站在于谦背后的就是明景帝朱祁玉,朱祁镇的弟弟。他虽然刚开始时不太乐意去干皇帝这个职业,但赶鸭子上架之后,他却上了瘾,以至于不顾手足之情,把哥哥太上皇朱祁镇囚禁了!
……
读《明朝那些事儿》时,我常常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和空间,那种心灵的放松是无可比拟的。
历史原来很精彩——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此。最后套用一位网友的评论来总结一下这部书吧:“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的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的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