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中考作文 > 中考话题作文 >

我们有本领——让时间停下脚步作文

2017-12-04 
我们有本领——让时间停下脚步——兼评《电话铃响了》《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即将跌倒的一刹那》拜伦说:“没有方法能使

我们有本领——让时间停下脚步

——兼评《电话铃响了》《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即将跌倒的一刹那》

拜伦说:“没有方法能使时间为我敲响已过去了的钟点。”如果这话放在我们的笔下,就会变为现实,因为我们有本领,重现已逝的往事;俗语说:“即使是神仙,也不能让时间放慢脚步。”如果这话放在我们的笔下,就会失去灵验,因为我们有本领,让时间停下脚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时间,一个叫生活时间,就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谁也抓不住的时间;一个叫艺术时间,就是我们可以放到笔下,或缩短、或拉长、或放慢、甚至停下其脚步的时间。我们的作文,几乎篇篇都在和艺术时间打交道。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时间,世上才有了五彩缤纷、故事不竭的文章。

我们是否发现,艺术时间有一项比较特别的功能:帮助作文入门者习得描写的技巧。

歌德说:“眼前的瞬间是一位威力强大的女神。”人们总是惊叹瀑布奔泻而下时,那一瞬间的磅礴;总是震撼于大海朝日一跃而出时,那一刹那间的壮美……一瞬之间真让人觉出了无限的生趣,所以一瞬之间有万象,一瞬之间孕古今。如果我们能够将“眼前的瞬间”通过一些手法在作文中放慢、放大、拉长,就可以把文章写得更细致、更生动、更具体、更深刻。因为在更多的时候,同学们的最大困难似乎是没有东西可写,不会或者不善于表露自己的心迹。然而,当我们觉得没有东西可以描写的时候,想一想如何放慢时间的脚步,那么,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启迪和收获。

让时间放慢脚步,其实很简单,一般采用这样几种方法,如:因事联想法、细节展示法、事件嵌入法等。

一、因事联想法

“因事联想法”,就是顺着所写的事件进行联想。我们在描写瞬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时,可以让时间暂时停下来或放慢下来,并且由这件事引发出联想或想象,在文章中穿插其他内容,使瞬间发生的事得到时间上的拉长与扩展,从而丰富、生动文章的表达,当然也有效地增加了文章的篇幅字数,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及写作兴趣。小婉君的《电话铃响了》一文,就是“因事联想法”运用得较好的范例。

电话铃响了

小婉君  http://blog.xxt.cn/yyyl2001

“叮叮叮……叮叮叮……”电话铃响了!

全家突然安静下来,象得到了一个特殊的命令。

我放下了手中的作业,厨房里忙活的妈妈连忙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粘满洗洁精的饭碗。

空气凝固了,时间停止了,我和妈妈都凝成了一尊雕像,铃声在屋子里飘飞着……

莫非是妈妈教的学生从北京千里迢迢来这儿看我们啦?还是表姐要带着康康来我家玩呢?哦!对了!不会是在北京的编辑阿姨打电话要把我的稿费寄回来吧?那就是在郑州的倩倩阿姨又给我买了书或让我去郑州她家里玩?难道是远在南方的哥哥打的电话给一家人报个平安,找到了工作?要么就是舅舅或其他亲戚朋友生了小宝宝,让我们去祝贺?啊!要么就是三舅带着淘气可爱的小表妹来了?还是补习班老师打了电话说我的测试考了100分?嗯!那就是妈妈的哪一位同学打来电话,和妈妈拉拉家常,说说各自孩子的表现?还是那几个“铁杆姐妹”的家长,跟我们说商量放假了一起去旅游?该不会是爸爸提前给我买好了点读机,让我日后学英语方便用……

太多太多的想象,我在纳闷儿——到底谁的电话?

妈妈示意让我接,我欢笑着跑过去拿起了听筒……

“电话铃响了”,从题面上分析,文章的重点是:写电话铃从响起到结束之间所发生的事,这个响铃时间总共也就是三十秒钟左右吧。铃声响起之前或之后,绝不是写作的重点,即使必须涉及到,也只能一笔带过。小婉君同学就注意了这一点,她把笔墨集中到了电话铃响着的几十秒钟时间里,采取的表现手法就是——因事联想法。

文章开篇先点题:“‘叮叮叮……叮叮叮……’电话铃响了。”拉开了序幕,接着放慢时间,①描写环境状况:“全家突然安静下来”; ②细写动作变化:“我放下了手中的作业,厨房里忙活的妈妈连忙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粘满洗洁精的饭碗”; ③叙述心理感受:“空气凝固了,时间停止了,我和妈妈都凝成了一尊雕像”。可见,电话铃声引来了两人的同时关注。按照时间的正常发展,紧接着的就应该是“妈妈示意让我接,我欢笑着跑过去拿起了听筒……”然而,在接电话之前,小作者特意停下了时间的脚步,通过联想和想象,插入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而这一部分正是文章的主体段落。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许多同学不太喜欢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那是非常高级的写作手法。其实,写心理是最容易的事。试想,谁在自己的心里不会时不时地有些嘀咕呢?即使在十分严肃的课堂上,即使课堂里寂静无声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又何曾没有自说自话,没有肆无忌惮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没有说着也许永远也不敢拿出来的话语呢?其实,这就是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无非就是把那些活动记录下来罢了。

我们的小婉君运用“是……还是”、“不会是……那就是”、“难道是……要么是”、“ 该不会是……”等关联词组织语言,把这些心理活动写了将近300字,记述自己的种种猜测,不仅使文章有效地增长了篇幅,而且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最后再写“妈妈示意让我接,我欢笑着跑过去拿起了听筒”,这中间,时间停滞了70多秒(当然还可以延续得更长一些),我们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恰当,这就是使用了艺术时间的缘故。

二、细节展示法

细节展示法,是放慢时间脚步的又一种常用手段。就是在极其短暂的事件发生过程中,根据需要,把一个个很小的“点”放大、拉长——写得十分细致、具体,从而凸显细节。

如果把情节结构比作文章的骨骼,那么细节无疑就是文章的血肉;只有有了血肉,文章才能丰满,才能愉悦人的心灵。尤其是在放大、放慢时间的作文中,关注一些“细节点”,就显得特别重要。细节描写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可以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如则临其境,能给人以最真切最真实的感受。

帝兰圣雪同学的《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就是运用“细节展示法”比较成功的一篇文章,她在30秒钟的上课铃声响起之后,写了600多字来描述这30秒时间里发生的故事,把时间拉长到几分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画面:

上课铃响起的时候

帝兰圣雪   http://blog.xxt.cn/37491237943

“叮铃铃……”,熟悉的上课铃声响起来了。

就在铃声响起的前0.1秒钟之内,班里的同学们纷纷用最快的速度奔向自己的座位,回归“祖国”。那架势,简直比刘翔的速度还要快几分。而后同学们便个个乖得像猫咪一样,端坐着,不说一句话,等待着老师的到来,生怕老师不满意。现在,班里的纪律可真谓是连一根针掉下的声音都会震动全班。

“叮铃铃……”,铃声嘹亮地响着。

坐在前排的同学着急了,一骨碌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急急忙忙地往窗外望,大概是没有看到老师的身影吧,就有人嬉皮笑脸地朝着同学们挥手:“报告,前方无敌情,平安无事!”霎时间,班里的同学一个个都松了口气,就像水平如镜的河里投进了石块儿,班里的喧闹声一下子传递开来。瞧,那活宝们一个个站上凳子,得意洋洋地炫耀着刚刚得到的好东西,开始推销:“大家快来看啊,XXX产品,好吃不贵!”说罢,还不忘吃上几口零食。有的同学趴在桌子上,伸着懒腰,继续补觉;有的同学坐在座位上,拿着漫画书激情演讲,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许多人,围在一堆讨论漫画里面的精彩片段;有的同学坐在座位上,时不时抬抬头观察敌情,然后又马上低下头奋笔疾书,补自己没有完成的作业;还有几对同桌冤家打打闹闹,围着桌子跑来跑去,几个人拍着手正看热闹……班里的同学个个嘻嘻哈哈,没有正形儿,乱成了一团。

铃声好像没有尽头,依然持续着。

老师还没有来,几个坐在门口的同学突然拉开门,然后高喊一声:“老师来了!”前排几个人就像商量好了一样,“唰”地一声起立,装模作样地按着上课的规矩继续进行:“上课——起立!老师您好!”吓得说话的同学们直自责:“老师老师,对不起!”看到这一幕,那几个捣蛋的同学捂着肚子哈哈大笑。

“……叮铃铃!”当上课铃声响完最后一声,全班起立。老师拿着教案走进教室,惊奇地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表情各异而奇怪的小脸:有脸憋得通红强忍着笑的,有紧闭着嘴来不及咽下零食的,有看到老师惊慌失措的,有……

在这篇作文中,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放大上课铃响起之后的多个“细节点”,实现了放慢时间脚步的目的。 ①放大了同学们迅速“回归”座位的“点”:这让我们想起平时上课铃响的情景:快捷就位,端坐无声。小作者运用了借代、对比、比喻、夸张等多种词格,来修饰大家的行动和状态,描写得生动而逼真。②放大了班里热闹的“点”:因老师暂时没有到班,门口同学通报“平安无事”,于是“像水平如镜的河里投进了石块儿,班里的喧闹声一下子传递开来”。接着具体描绘典型的动态、话语。有站上凳子叫卖的,有伸个懒腰补觉的,有拿着画书激情演讲、讨论的,有补做作业的,有围着桌子打闹追逐的……这是主体画面,使用的描写文字最多。③放大了门口同学搞鬼的“点”:正是几个“捣蛋”的同学模拟上课的闹剧忽悠大家,把班里的热闹推向了高潮。这三个“细节点”,把握得很准确,很真实,放大得很合适,很细致,所以整体表现力就很感人,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觉。而结尾的处理也很巧妙,只给我们描画了各种神态表情,没有任何主观的评论或结论,既扣应了命题和开头,也为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三、事件嵌入法

我们要拉长事物进行的时间,还可以采用描写当时的环境、心理、动作、别人的反映或表现等方法,更为要紧的是,如果适时地嵌入一个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小事件(一般是以“回忆”方式插叙进去的),这就能够更有效地让时间停下脚步来。那么,我们所写的“一瞬间”,已经不再是简单枯燥的陈述,而成了让人回味、迷恋,甚至久久惊叹的生花妙笔。

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鹏飞万里~的《即将跌倒的一刹那》吧。

即将跌倒的一刹那

鹏飞万里~   http://blog.xxt.cn/pengfeiwanli

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舞蹈老师教一个新动作:“扶平衡+探海”。当时,我在舞蹈班成绩不错,示范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了我的身上。

我先扶着把杆,慢慢摆好扶平衡的动作,再小心翼翼地把手松开……

大概是由于基本功欠火候吧,刚松手,我那本来像粘在地面一样的腿,却不由自主地晃动起来。这一晃不要紧,随后,我就开始像被拨动的不倒翁一样,左摇右摆,身子一个倾斜就要倒下去。周围发出了一阵哄笑,我的脸一下子像被火点着一样,热辣辣起来。“不行,一定要坚持住,绝对不能再像上一次,让全班同学看我的笑话!”心里鼓励着自己,眼前映现出半月前的一幕——

同样是老师让我在把杆上做一个有大难度动作的示范,由于小小的虚荣心在作怪,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心不在焉地去做那个动作。结果,本来我能顺利完成的动作,却因为在中途暗笑其他人没有这个能力,一不小心从把杆上摔了下来。当我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时,不仅感到身上隐隐作痛,还看见了周围刺眼的嘲笑的目光,听见其他人发出的嘘声。当时,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继续在地上走钢丝一样晃动,眼看着自己就要摔个狗啃泥,潜意识让我急忙张开双臂保持平衡,并努力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就像一架操作失控的飞机,摇摇晃晃,努力不让自己从空中掉下来。一秒、两秒、三秒……我终于稳住了,还算优雅地完成了平衡动作。

身边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谁没有跌倒过呢?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走平衡木,比如学骑自行车,比如不留神踩上了西瓜皮……我们大都有过跌跤的经历。一个跌倒的动作,大概也就是几秒,最长也就是维持10秒钟左右吧。要把这个极其短暂的时间拉长,鹏飞万里~采用的就是“事件嵌入法”。而在嵌入事件之前,她还注意了记述自身的感觉、表现、心理状态和周围的环境气氛等,这就有效地拉长放慢了时间。

这篇文章开篇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接着进入了“扶平衡+探海”的示范动作,这两段用笔很简洁干练。当“我”“慢慢摆好扶平衡的动作,再小心翼翼地把手松开”,文章开始了主体部分的描写。

大家注意这里的描写顺序:①写自己当时的感受:“大概是由于基本功欠火候吧”; ②写摇摇欲倒的状态:“左摇右摆,身子一个倾斜就要倒下去”; ③写周围同学的反响:“周围发出了一阵哄笑”; ④写自己心里的感觉:“脸……热辣辣起来”; ⑤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坚持住”。同时在心理描写中,还安排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心里鼓励着自己,眼前映现出半月前的一幕”。

文章进入了插叙,这里写了170多个字(其实还可以拉长),交代前一次的跌倒。这个插叙从功能上说既拉长了文章,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既是对过去一次跌倒的反思,也是对这次不能跌倒的精神支撑。然后回到正叙,在这危急的时刻,有个“潜意识让我急忙张开双臂保持平衡,并努力调整自己的身体姿”。“潜意识”正是一种自身经验的无意间的流露。于是,“我”战胜了“跌倒”,“还算优雅地完成了平衡动作”。最后,文章结束到环境描写上:“身边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小文章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由此可见,我们完全有能力把一瞬间发生的事,写得具体、生动、美妙,使之产生摄人心魄的魅力。聪明的你,不妨拿起笔来,一试身手哦。

热点排行